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景蒙于明嘉靖前期任职于颍州,其职司虽重在风宪且任职时间不长,但在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颍州的人文教化史中贡献卓著,影响深远,被列为颍州名宦。他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教化举措是修缮了西湖书院、兴建了三忠六贞祠、纂修了颍州地方志,这些人文教化措施功在当时,誉流后世,不仅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的品质,而且使颍州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延续了这一人文生态的高位品质。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的颍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颍州在北宋时的交通形势,认为当时其正处于北宋水陆交通要道之上,这是其有较显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进而述及了颍州当时的水利兴修状况及其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颍州在人口、农业、手工业、交通与城镇等方面都曾取得了较显著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南宋初年以来不断的战争破坏,一度发展的颍州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并影响元明清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与颍州有不解之缘,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颍州情结。颍州的风土人情使遭受仕途打击的欧阳修获得巨大的精神安慰,把它当作心灵的净土。政治上打击与磨难,也让欧阳修心有余悸,逐渐形成归隐思想。欧阳修晚年虽身居高位,却壮志难酬,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与亲朋故旧的相继凋零,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增强了他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因素促使他形成颍州情结,将颍州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7.
武刚 《文教资料》2013,(36):95-96
颍州西湖是饱含文化底蕴、风景优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文章通过古代志书了解颍州西湖的大致状况,并就颍州西湖的变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颍州欧阳修之遗族,为欧公四子之后裔之说,已成定论。今欧公第32代裔孙欧阳礼先生著文说颍州欧氏系欧公之远族,非裔孙。其说误矣。从方志史料、家乘谱牒和相关信息综考察,颍州欧氏确为欧公四子欧阳辩之后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10.
《魏书》记载北魏孝昌四年建置颍州这一重大事件陋略存疑,引起后世史家反复争讼。从文献与出土墓志铭多方求证,可以考实北魏孝昌四年存在时间虽短,确为颍州建置之年。  相似文献   

11.
颍州欧阳修遗迹有聚星堂、会老堂、六一堂、欧阳文忠公祠和西湖书院,构成了颍州的文化符号。南宋以来,欧阳修遗迹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黄河南泛而导致颍州西湖湖域面积逐年缩小甚至消亡,对颍州古迹产生了不利影响。欧阳修遗迹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彰显了文人不随流俗、讲信守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颍州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实行各种政策提倡节烈思想和鼓励节烈行为。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烈的风尚。这一时期在国家和颍州地区倡导节烈思想的措施作用下,颍州地区的广大女性践行这一思想,颍州地区形成节烈风俗。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出版社《汉字的故事》(作者:郁乃尧第102页2005年版)有下面的一句语:有一天颖州的荀或、荀攸前来投降曹操,并向曹操推荐了陈昱。  相似文献   

14.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治颍名宦的捐赈行为,特指颍州名宦在任中通过自捐资财、俸禄以及倡捐、集捐人力、物力、财力以实施赈灾、赈济,从而造福于颍地的行为。它是官赈之外很难得的善举和德行,具有关爱于人、祛苦与乐的人道主义价值特征;以人的生存利益为主题的人本主义价值特征和建造人的精神品质环境的人文主义价值特征。明代治颍名宦捐赈行为的这些基本价值特征,对于当下倡导的"善政体系"的建设,是一种可资参鉴的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清初颍州刘氏家族女性群体的文学生活体现了安徽皖北地区士绅家族文化、女性文学传承、刊印评论者的文学标准等因素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刘氏家族女性创作对生活、人生价值的反思,促成了精英阶层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7.
陈师道曾在颍州任州学教授三年,今存创作于该地的"颍州诗"共52首。在这些作品中,陈师道不仅描绘了颍州的自然风光,而且在抒发闲适、隐逸之情时体现出对此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即便在与亲朋好友赠答时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也与颍州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颍州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对"后山体"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后期,颍州先后隶河南、陈郑、淮西、泽潞、泾原、永平、宣武、义成诸方镇。颍州隶属如此多变,因其地处战略交通要冲,为唐朝廷和方镇瞩目并争相控制。颍州位于淮颍(蔡)漕运线,而淮颍漕运是汴河漕运的主要补充。朝廷通过调整颍州的隶属,既能保证财物的南北调运,又能遏制宣武悍镇,确保中原方镇的相对稳定,并对时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刻本《众香词》、《妇人集》、《国朝闺秀正始集》、《小檀栾室闺秀词钞》,稿本《皖江妇女诗徵》等诗词集,收录不少清代安徽颍州籍女性诗词,一些诗词作品为《全清词》所未收,但上述集子在作品的归属、作者小传等方面往往还存在一些舛误,兹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作为北寒前期文坛领袖,来到颍州后,直接促进了当地文学活动的活跃。他对颍州风物特别是对西湖的爱赏进一步提高了颍州的声名。他的“颍州情结”则直接影响了苏轼,使后来颍州又增添了一位名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