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霞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53-55,59
科学界定"党的执政"涵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前提。要科学把握这个概念,必须明确党的执政的直接主体,正确理清"党的执政"与"党的领导"的边界,科学认识党的执政能力主体,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有效执政监督对于消除腐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执政监督还存在着监督重点不够突出、监督缺乏整体功能、监督法规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执政监督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增强执政监督意识,疏通和拓宽监督渠道,改革监督领导体制,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是强化执政监督效能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执政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监督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机关、纪检机关和广大党员的监督方面的作用,这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力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从执政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监督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机关、纪检机关和广大党员的监督方面的作用,这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力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的执政地位的获得,是历史的选择,要保持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清醒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与历史机遇。总结党的执政历史经验,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地探索并总结新经验,有效地推进执政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提高我党依法执政能力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保障依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强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单一主体为特征的"主体—客体"结构理论诠释执政实践,难以准确地揭示执政主体的内在差别和全面反映执政主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以"执政主体—执政客体—执政主体"的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基本结构,才能够凸显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执政实践主体的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党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全面反映执政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揭示执政实践发展的完整的动力机制,为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社会的政治体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究其原因:一是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不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二是党的执政主体,即全体党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自身“五种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民评官”的官员评价机制;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和执政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执政主体的“五种能力”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适应长期执政的需要等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增强执政意识为基础,以不断强化执政主体的作用为关键,以健全制度体系和形成有效的机制为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认识到监督的积极作用和巨大价值。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高度重视权力监督,提出了"四个监督",指出了监督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逐渐使党的执政进入制度化、法律化轨道,也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于一体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