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的历史主义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历史主义美学风格的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其塔顶与塔心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印度佛教传统建筑文化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文化特色,以及这两种文化相互交流,融为一体的形体建制,充分展示了古代佛塔建筑的珍贵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塔,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中印文化的互动而生。中国佛塔主要体现在三大地域:一是汉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互动而产生;二是藏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藏文化的互动而出现;三是云南佛塔,特别是滇南佛塔,主要是东南亚文化与中国傣族文化的互动而形成。中国三大地域的佛塔,在跨文化的互动中,都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在佛塔这一建筑形态上,进行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观念内容的重构,使佛塔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三大地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佛塔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3.
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型制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如过街塔、料敌塔、文峰塔、“龙宫”、喇嘛塔、五塔、须弥座、报恩塔、房内建塔等。分析佛塔在中国的新形式,新功能及其文化基础,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各地的阿育王式佛塔,探讨了这种单层、圆形覆钵顶、顶上四角通常有山花蕉叶造型的佛塔,并将其细分为舍利塔、阿育王塔、丧葬塔、纪念塔和瑞现塔。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窣堵婆式佛塔的起源、时代、特征及历史含义,并讨论了其潜在的原型。中国圆顶塔形并非起源于单一的原型,更有可能与不同文化综合作用下的思想及造像有关,是人类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佛塔这种建筑,起源于印度,原名窣堵波,内藏佛的舍利和遗物。传入我国后,即发展为民族形式的佛塔,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塔;结构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砖木塔;高度有单层至十余层不等;形式有方、圆、六角、八角等多种。江  相似文献   

6.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
书法和抽象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域语境,属于不同的审美文化,其差异性是明显的,但二者在表现意蕴、排斥具象、形式语言、语言符号的象征性、隐喻性上有着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符号象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的物态化形式之一,其中凝聚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厚意蕴。本文从旗袍的产生和发展衍变入手,旨在探析隐藏在其后的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汉字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其视觉形式及其空间上的开放性使汉字具有象形结构图式的自然美,匀称对比的和谐,汉字的文化意蕴美,汉字书写的情境美等多质性审美效应。它们是有生命的造型单元,有着形式和意蕴的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潘向黎是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及对诗意场景的化用与再现。整体而言,她的作品在意境营造上充满古典意蕴之美,在遣词造句上充满着古典余绪的叙事方式,在思想结构上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理想的坚守。这种素净、冲淡、平和的审美特征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和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其艺术特色也值得学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水意象在《诗经》弃妇诗中有两类,一类是比兴之水及其相关的意象,一类是情景交融的水意象。这些水意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水的柔弱象征女子的柔弱,水的清浊象征品德的好坏,水的阻隔象征爱情的被弃,这些审美意蕴丰富了弃妇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强  罗永妃 《考试周刊》2013,(92):10-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还是洒脱淡泊的文化象征,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出唐宋诗词中的月亮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9.
动画电影《海洋之歌》以凯尔特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别、寻找与自由的故事。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本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观式展演,以及在此背景下对亲情、勇气等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的表达。此外,影片还充满了意蕴丰厚的象征隐喻,给人以意蕴深广、回味悠长之感。影片的创作,寄托了导演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象征传达的不是意义,而是多种意义整合而成的复杂审美感受,象征审美效应就是通过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达到对象征意蕴的体悟。实现象征审美效应的动力因素是象征物象与读者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文化对应关系。当这种对应关系呈差异性时,象征审美视界产生阻断,可能导致负效应的产生;而当对应关系呈对等性或克服了差异性时,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审美效应。故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常常是背反的,即正效应与负效应相伴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