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是北宋科举制度下成长的集政治、文学和经术于一体的文化伟人。为了应试贡举,他不得不放弃韩文,应试"时文";面对迂阔诞谩的高言空文,欧阳修借主持嘉祐贡举之机,裁抑"鈎章棘句、寖失浑淳"的歪劣文风。欧阳修的嘉祐贡举革新确立了经义在科举的地位,散文取代了骈文,成为文章正宗。  相似文献   

2.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为被贬官的范仲淹申辩,坐眨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召回任馆阁校勘。嘉祐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大学体”,提倡平实的文风。嘉祐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自号六一居士,次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颖州。卒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所著史书除《新唐书》外,还有《新五代史》传世。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所领导的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欧阳修适…  相似文献   

4.
托物寄意文章的「四要」要写好托物寄意的文章,就必须处理好「物」与「意」的关系,做到「四要」。一、「意」要明确、集中。「意」是文章中心,即所要表达、赞颂的某种思想、精神。「意」在写作之前就要明确,并且要贯穿文章的始终。如写《水滴精神赞》一文,水滴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嘉祐二年省试,苏轼因赋试不中格,被考官落下,省试时参加说书举考试的成绩就成了他的唯一希望。景祐制书规定:进士、诸科举人通三经以上,亦即试通经义前提下,若省试或殿试被黜,都有一次陈牒再试经义的机会,合格者则进入殿试或授官。作为嘉祐二年的说书举人,苏轼省试被落之后,利用说书举通三经、过落外再试之制,别试《春秋》义十道,遂取得殿试资格。苏轼殿试仅列第五甲,但说书《春秋》第一使他获升甲待遇,升入第四甲乙科,跳过守选,释褐授福昌县主簿。总之,苏轼的科考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决定其命运的考试决非诗赋或策论,而是省试期间先后两次考通说书经义的经历,尤其后一次考试直接决定了他的殿试资格与授官。  相似文献   

6.
古时候,有个九岁的儿童赵时春,参加「童子试」。主考官用八股文的标准衡量他的文章,认为写得很好,怀疑是别人替他写的。于是当面考试,以「子曰」二字为题,要他做八股文的「破题」。赵时春立即口头答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前一句是暗示孔子,后一句暗示孔子「曰」。这个「破题」做得好,但主考官还要再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斥为出发点,指出他与石介在诗文革新中的不同态度。结合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详细分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分歧:首先,是思想上有“异”与“常”的区别:其次,指出二人之间对“道”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待文学的不同看法,总结了欧阳修的基本文学思想,肯定了他宽容、辩证的文学观对有宋文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斥为出发点,指出他与石介在诗文革新中的不同态度.结合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详细分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分歧:首先,是思想上有"异"与"常"的区别:其次,指出二人之间对"道"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待文学的不同看法,总结了欧阳修的基本文学思想,肯定了他宽容、辩证的文学观对有宋文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要卷69、页611: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按:欧阳修知贡举在嘉二年,嘉祐四年知贡举者为胡宿。(《宋会要稿》选举1之11)考《咸淳毗陵志》卷11,唯载其兄单锡登嘉祐二年进士,提要误植于单锷头上,故有此误。又《天下郡国利病书》第5册,引《单氏家乘》,称其‘登嘉祐五年进士”,按嘉祐四年、六年试进士,五年未试,此说有误。苏拭《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称其为进士,而慕容彦逢《文堂集》卷15为其作墓志,称其兄“锡中进士”,“君与弟镇又皆老于场屋”,可见他是屡试不第的失…  相似文献   

10.
嘉祐二年(1057)正月,大宋王朝礼部主持“高考”——省试。朝廷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考试的主考官,梅尧臣等负责点检试卷。欧阳修作为此次考试主考官,另外苏洵的好朋友梅圣俞是副主考,这对于苏洵而言,真是一件幸运到极点的事。十多年含辛茹苦的教育,不断以欧阳先生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版《欧阳修全集》中的作品多数都是公文,占作品总数比例最高。公文写作成了欧阳修文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继承性地发展了韩愈的"文以载道"的公文思想,提出"文以明道""文道并俱"的公文主张,提倡平易自然,流畅自如的公文文风。  相似文献   

12.
学界通常认为北宋“太学体”是一种以“奇涩险怪”为主要特征的古文,然而北宋庆历“太学新体”反映的实际是科场文章的流弊,其中尤以律赋为代表。“太学新体”的形成与庆历科举新政有密切关联,欧阳侈庆历二年所作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则直接推动了“太学新体”的形成。被张方平指认应当承担责任的石介,则是欧阳侈“赋者,规谏之文也”观念的忠实贯彻者。张方平排抑“太学新体”主要针对的是形式逾制的科举程文。客观上却阻抑了古文的“载道”、“济世”精神在科场文章中的发扬。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4.
北宋嘉祜年间,大批文士聚集在欧阳修周围,形成规模庞大的京城文人集团。欧阳修也及时利用行政手段,对以“险怪奇涩”“奇僻”为特征的“太学体”大加贬抑,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全面胜利扫清障碍。此时的文人唱和与雅集活动主要有:礼部唱和;《明妃曲》唱和;饯别会饮;茶会饮等。唱和诗作在内容上,以咏物诗作为最多,其次是歌颂友谊之作,再次为赠别之作,此外还有一些抨击时弊与吟咏山水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戏谑与庄重并存;议论与形象兼顾;才学与平易并美等,这些对宋诗的发展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各种选本,将「辅三秦」释为「以三秦为辅」、「以三秦为辅翼」、「拱卫三秦」、「以三秦为畿辅」等;将「城阙」释为长安。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发表丘良任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其散文气势旺盛,流畅婉转,政论文刚烈正直,直面朝政弊端,陈述为官之道,令人击节叹赏;《与高司谏书》一文颇具代表性,其文风泼辣凛冽,讽刺手法娴熟多样,较能全面地反映欧阳修的为人及文风特点;主要从其娴熟的讽刺技巧进行了探讨,力求更详尽地解析文章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今年一月號刊登了辛安亭先生所作「普希金專家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意見當如何理解」一文,我讀了之後,覺得辛先生的意見很有問題,因為它對於語文教學改革是有害無益的。辛先生這篇文章是批評李述先生所作「結合當前实際,學習蘇聯語文教学經驗」那篇文章的,而李先生的文章又是批評叶苍岑先生「論語文教学改革問題」那本书的,因此,我又把他們两個人的文章复看了一遍。我把辛、李、葉三位先生的文章作了粗略地分析之後,覺得李、叶两位先生對於普希金專家指示的理解,基本上沒有什么分歧。但是李先生為什么對叶先生「論語文教學改革問題」又提出批評呢?據我的理解是這樣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19.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20.
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阅卷时。欧阳修发现一名考生的考卷一改文坛上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靡靡之音",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厚。读罢这位考生的文章,欧阳修大为惊喜,不由拍手称快。欧阳修本想将这名考生定为头名状元,但他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位考生的文风与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有些相似。如果这份试卷的主人真是曾巩。作为主考官,把自己的门生定为头名状元,难免让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所以欧阳修思之再三,最终将这名考生定为第二名——榜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