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及其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个角度时预设进行了阐释.语义预设研究命题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与语境关系密切.两者关联性强,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预设"( presupposition )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3.
"预设"一词最早由德国人弗雷格于19世纪末提出。早期的研究把预设作为语义学的研究内容,认为预设是句子间的关系,研究语句的真值情况。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预设还是一个语用概念,并开始研究预设在语言使用中的情况。到目前为止,预设的研究大体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研究人类语言的身体体验性,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本文尝试着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用预设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预设和蕴涵的鉴别是预设的语义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现有的研究过分强调预设的真值定义和否定测试法会导致对语义预设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语义预设的界定和已有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的接口的语言事实,结合语用来弥补预设语义分析的缺陷,以便更准确地鉴别语义预设.  相似文献   

5.
预设依靠逻辑概念、语义和语境,推断句子或者话语中隐含的信息或命题,使交际双方能正常进行交流。在语言学界,预设分为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混合型预设。该文运用混合型预设法分析一则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为更好的理解预设话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句子中的隐前提即语义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在否定命题下,大多数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但也有少数预设的否定命题不能够保持为一个常值。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命题都有其基本义之外的附加义,预设是命题附加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命题与其否定命题可共同推导出的命题。预设在逻辑与语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预设的存在,不仅解决了非陈述句的逻辑问题和某些特殊命题的真值问题,也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简明经济。  相似文献   

8.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就命题层面,在经典逻辑的范围内,从保证一个命题具有真假值的角度研究命题的预设.而语用预设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研究交际者与相关语句的适当性之间的关联,从而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是在语用逻辑的范围内谈论预设.两者从不同的层面探讨预设,但并不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英语语义语用预设功能缺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琦 《海外英语》2011,(12):313-314
预设(presupposition)是自然语言逻辑以及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之一。该文探讨了英语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特点,以实例阐述分析语义预设在复合逻辑语境下的失灵现象以及语用预设在文化、共识限制下可能造成的认知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该正确对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在话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强调了二者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预设的触发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简介预设之争的历史渊源入手,简述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重点阐述了十四种预设的触发语。预设与句子的实际语言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对语境因素非常敏感,往往来源于某些词、词语、句式或某种语境,这些能够触发预设功能的语言项叫做预设的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s)。预设触发语只是表象的、潜在的预设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说话者表达预设的语言手段,是说话人的预设,而不是句子本身的预设。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语境也可以触发预设。  相似文献   

11.
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出发,根据转折复句的逻辑语义关系的不同把转折复句分为:撤消预期类转折复句、补充限制类转折复句、句外对比类转折复句、句内对比类转折复句4类;并从预设的角度寻找出这种分类的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12.
预设触发语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基本手段。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种句法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隐喻也是一种预设触发语。首先,以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理论为基础,分析隐喻的工作机制,证明隐喻之所以能实现语用预设,主要是因为它通过空间投射使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把那些形式上非已知的、非共有的信息变成已知的或共有的,从而隐蔽地向受话人传达信息。其次,隐喻预设也能经得起真假值的判断和“否定测试法”的检验。最后,作为一种预设语,隐喻预设具有其他类型预设所具有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析语义蕴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逻辑语义学为视角,通过与语义预设、释义和实质蕴涵等的比较辨析,可重新厘清语义蕴涵的概念并概括它的基本特征,即:整体单向推出性、不可取消性、单一地转化为语用预设性、非保“真”性、传递性和显豁性。语义蕴涵理论脱胎于实质蕴涵理论,本质上是对实质蕴涵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的真理观是在塔尔斯基关于形式语言的语义学真定义思想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但又与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理论有所不同。在戴维森的真理观中,真理是作为意义的一个初始概念,语句的意义是由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并在其中增加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说话者,使得是真的语句与被认为是真的语句相互关联。通过对戴维森真理观的探究,他的真理理论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成功的真理理论,因为他总是不能摆脱意义与真的关系中来讨论的语句的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常用的语用策略,语用预设通常用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话语的意义。但是在中文脑筋急转弯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它以虚假预设、冗余预设和多元预设等非常规的形式隐藏于常规的预设手段中,制造语言和思维陷阱,以迷惑和干扰答题者,最终达到娱乐的效果和开发多层次的思维锻炼能力。这三种超常规预设形式的使用是由语用预设的可撤销性、隐蔽性和认知多维性等特点决定的,它们能动态地适应中文脑筋急转弯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道德逻辑体系的认知结构是由求真的道德真理逻辑、向善的道德价值逻辑和求善的道德选择逻辑构成的.三者之间也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其间,求真逻辑是认识前提,向善逻辑是推演方向,求善逻辑是判断环节.求善逻辑以认知结构的终点形式为道德实践逻辑奠定了一种逻辑前提,在根本上影响到道德实践逻辑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7.
含有预设的推理与推理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理的全部前提可以看作这一推理的预设。日常的具体推理往往是省略的推理,有些前提并未明确给出,在这种情况下,对预设作全面的分析就尤为重要。与此相关,考察经典逻辑和模态逻辑中的某些推理规则,讨论这些推理规则在日常推理中的有效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塔斯基关于真的语义学定义和逻辑后承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现代语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塔斯基用满足和归纳的方式给出的真的递归定义,循序渐进的句法定义,语义模型的概念,逻辑真和逻辑后承的概念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构成了当代语义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诸如模型论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蒙太格的内涵语义学,甚至作为生成语法的分支的逻辑形式(LF)等无一不体现或者渗透着塔斯基原理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预设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预设往往是以句子形式来探讨命题间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然而,在自然语言中它更是个语用问题,话语的意义要受到语境的制约、言语活动参与者互动关系的限制。因此,预设依赖于语境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预防和蕴涵     
预设和蕴涵是指句子所表述的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另外的一些信息,研究它们是为了研究句子外面的某些信息对句子的影响。预设可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蕴涵可表述为:在所有情况下P为真Q也为真时,那么P蕴涵Q。预设和和蕴涵都与特定的句法成分且定的对应关系:预设大多由定语、主语,状语等成分充当,蕴涵大体与谓语部分相对应,预设,蕴涵与特定的语义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