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民国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屡遭匪祸、兵燹、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绥远成千上万的蒙汉各族灾民衣衫褴褛、啼饥号寒、鬻妻卖子。富饶美丽的土默川田园荒芜,村镇破败,饥殍遍野,一派凄凉惨景。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相似文献   

2.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介绍,冒险来到中国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7月16日,受到毛泽东首次接见,此后连续作彻夜长谈。毛泽东指点江山,纵论中国革命的时局和发展;斯诺口问手写,振笔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范长江新闻奖,是表彰我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3年评一次,每次评选获奖者10名左右,提名奖30名左右。现已评选过两届了,先后共评选出获奖者20名,提名奖60名。 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国记者》、《新闻战线》和《中华新闻信息报》等报刊上,先后刊载了这些同志的得奖体会文章。学习他们的经验体会,对克服目前部分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的在事业和工作上无所追求,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重新认识记者这个职业、这个岗位,对记者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对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无疑会有益的。为此,笔者从这些同志发表的文章中,摘其“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5.
7月19日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近百名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6.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7.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  相似文献   

9.
10.
我踏入新闻界之前,曾请教过许多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者?许多前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令我受益匪浅。比如,有  相似文献   

11.
我踏入新闻界之前。曾请教过许多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者?许多前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令我受益匪浅。比如。有的说你应该加强采写方面的练习,多跑多写;有的说你要深入社会底层,了解这个时代的真相。等等。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和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自走向社会那天起,都想当个好记者,当个出类拔萃的记者。但如何才能成为有影响的名记者呢?我积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得出一点很深的体会,这就是要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3.
学者不一定要做记者,但记者应当做学者.记者对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世象百态,七十二行,官贾渔樵,古今中外,都可能进于记者的报道中.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容记者的职业,也不算夸饰.  相似文献   

14.
用心做记者     
用心做记者王清宪作者自述:1983年南开大学毕业时,为了当记者,我选择了大家都不愿去的边远省份黑龙江。那年,我20岁。在黑龙江日报干了4年。这期间,当过副刊编辑;当过理论编辑(我的本科学的是哲学);独立主持过每周两期的专版,编、采、评、画版,全都一人...  相似文献   

15.
16.
就社会分工而言,新闻是一种职业。而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则有职业型记和事业型记的分别。新闻需要事业型记。  相似文献   

17.
余仁 《今传媒》2004,(4):47-47
第一次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的那种喜悦、那种成就感让我永生难忘。说来好笑,第一次发表文章并不是在真正的新闻纸上,而是在银行上班时我们内部办的刊物《青年人》上,至今我依旧清楚地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我的母亲》,有点像命题作文,但是能够从400多份稿件中脱颖而出,还是让我好好骄傲了一回。从那时起,将自己的文章印在新闻纸上成了我最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次难忘的采访。1992年12月20日,约定采访他的日子到了。没想到,那天直到下午下班后才有了由我个人支配的时间。他叫丁大洋,是湖南津市市百纺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一个多月前,在湖南常德市城区我认识了他,并听他说起了那幅由12块组成、共有12米长,把黄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天然木纹画。天然木纹绘出黄河,实属罕见。而我们《常德日报》还未曾报道。于是我萌发了去桃花源采访丁大洋及其木纹画的念头,并和他约好了采访的日子。隆冬的夜来得早,加之天色阴沉,又下着毛毛细雨,那天黑得更快。因为如此,我心里掠过改天去采访的念头。但我转念一想,守信用是结交朋友的基础,而记者是需要交朋友的,因为需要朋友提供新闻线索。这次若失约,不仅有可能失去这一新闻的采访权,而且有可能失去一位刚结识的朋友。常德市城区距桃花源景区有60多公里。报社没有采访保障车,外出采访要乘公共汽车。我顾不上回家吃晚饭,直奔汽车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赶上最后一趟去桃花源的车。通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了的,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我在公路上试图拦乘便车去桃花源,然而,一辆辆汽车瞪着两只刺眼的“大眼睛”,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时,我想到了在常德市消防支队的一位很热心的朋友,想请...  相似文献   

19.
20.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