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工作流管理为获取并辨识业务流程构件提供了可能,从而便于开展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本文采用Microsoft公司的工作流环境作为流程分析和实现的工具,针对其模型体系建立节点定义.采用模糊聚类进行流程构件辨识,以西安市政府采购中心询价采购流程作为应用案例,得出相关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进行了探究,介绍了构件的发展、定义、构件的封装、分类、构件库以及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构件化软件开发,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构件化软件开发长足进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将平面连杆机构的二副杆、三副杆、机架等构件定义为机构二叉树的结点集合,通过定义构件的联接规则,将机构表示为二叉树数据结构,其中树的节点和左、右孩子包含了连接副和构件几何参数等信息。通过对二叉树的后序遍历算法建立了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仿真软件,实现了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仿真,仿真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软件复用的角度引入构件技术,介绍构件定义、软件构件、可复用软件构件、构件描述语言、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和专家系统等知识;然后介绍了软构件技术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并以大豆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为例阐述了具体实现过程。结果说明了构件技术对专家系统开发的巨大影响以及开发本平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软件可信性变化影响研究的不足,引入水波式、开花式和雪崩式等三种传播模式来研究软件可信性变化传播。将软件视作构件的组装,将软件可信性分解到各构件,重新定义了软件可信性;从构件内部、构件之间表征构件可信性的可信属性存在相互依赖关系的视角,构建了软件可信性设计结构矩阵模型;分析了三种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形成的内在原因,并通过对构件可信属性聚类和划分变化分组在软件可信性变化传播中的不同模式,对软件可信性变化传播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式化验证的构件组装方法。该方法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及现有构件的功能特性,生成软件配置单(SCL);然后以EBNF描述的多组组装规则为依据,采用属性文法定义及YACC对SCL进行推导验证,只有验证通过才说明组装成功。整个推导验证过程均采用形式化方法,通用性强,提高了构件组装的自动化程度,适用于多种领域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瓶颈,提出构件化软件开发模式及相应的软件产业链.并分析了目前影响这一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利用国内软件构件流通庞大内需,打造市场化运作的软件零配件网上商城.通过软件构件电子商务服务,实现软件构件规模化流通复用,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抗侧力构件,本文就其基本概念、定义、抗震性能、结构布置等给出了几点看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照ALOAF构件库框架参考模型,首先给出构件库的形式化描述.然后,根据构件库框架的元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模型,确定构件在构件库中的存储方式.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熵的构件库的动态存储方法,概括为分类、模糊聚类、划分和排序.此方法改变传统构件库的静态组织形式,基于最大熵的构件块划分和贝叶斯方法的构件动态排列以及淘汰机制使构件库的存储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利用构件的强装拆性思想,将可重用的构件应用于网络自适应考试系统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的网络自适应考试系统的设计方法,着重探讨了构件库设计和自适应考试技术,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付淇  黎虹  李广振 《科技广场》2010,(1):237-240
流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挖掘领域的新研究方向之一,而聚类研究又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介绍了流数据基本特点,在统一流聚类表示模型的基础上,对现有流数据聚类算法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流数据聚类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嵌入式Internet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两种典型的嵌入式网关模型。针对常用的轻型网络,提出了一个整合了内、外网通信的新型嵌入式网关软件框架,论述了各软件模块的工作原理,并对其上的数据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digital content (DC) business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core industrie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value stream from DC user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suggests a DC value chain framework involving the stream of DC value from DC creation to use from users’ perspective, which has three key components of DC-value stream: (1) DC-value creation, (2) DC-value interaction, and (3) DC-value use. Drawing upon the DC value chain framework, we propose a research model exploring the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DC-value creation and DC-value interaction and between DC-value interaction and DC-value use. It also explai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C types between DC-value and DC-value interactions.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DC-value interactions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DC creation value and DC use value and that users’ perceptions of DC value vary in different types of DC. We discus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long with some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管壳式换热器,比较了几种壳侧流动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宜于单相和气液两相流路分析法的壳侧单元流动模型。以主流、旁路流和泄漏流等各分流路的气液流量分布在稳态下应使壳侧流动的能量损耗达到最小的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壳侧气液两相流路分析法,给出了各流路的气液流量比例及错流区、窗口区压降的预测步骤,也给出了壳侧总压降计算式。建立的两相流路分析法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溪流拦网放养和人工养殖香鱼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波  蔡延 《科技通报》2006,22(5):651-654
同批人工育成的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苗,分别在溪流拦网放养和人工养殖两种状态下养成,其鱼肉的品质以及所体现的营养价值存在差异。在决定鱼肉营养价值的蛋白质品质和含量方面,通过对氨基酸作AAS、CS、EAAI等一系列的评分比较,发现溪流拦网放养香鱼的蛋白质品质优于人工养殖香鱼,而蛋白质的含量也是溪流拦网放养的香鱼高;脂肪方面,人工养殖香鱼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因而品质也占优,但是高于溪流拦网放养香鱼的脂肪含量制约了其营养价值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The ability to confine flows and focus particle stream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the design of microfluidic systems for the analysis of a wide range of samples. Presented her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3D microfluidic nozzle capable of both focusing particles as well as dynamically positioning those particles in selected flow lamina within the downstream analysis channel.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adjustment of the three sheath inlet flows, the nozzle controlled the size of a focused stream for 6, 10, and 15 μm polystyrene microparticles. Additional flow adjustment allowed the nozzle to dynamically position the focused particle stream to a specific area within the downstream channel. This unique ability provides additional capability and sample flexibility to the system. In order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fluidic behavior of the syste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results were duplicated within 4.75 μm using a COMSOL Multiphysics® model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e, direction, proportion, and fate of fluid lamina throughout the nozzle region. The COMSOL Multiphysics model showed that the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upon entering the nozzle have negligible influence over its focusing ability, extend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o a wider range of particle sizes and system flow rates. These results are promising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design to allow for a relatively simple, fast, fully fluidically controlled nozzle for selective particle focusing and positioning for further particle analysis and sorting.  相似文献   

17.
流域宏观尺度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高地  甄霖  陈操操  杨丽 《资源科学》2007,29(2):156-163
大流域宏观尺度上长时间序列的降雨变化、景观变化、径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泾河流域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40多年来的降水具有微弱下降趋势,降雨倾向率为-4.9mm/10~-11.3mm/10年;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降雨量表现为不变或微弱下降;②泾河流域1986年~2000年15年之间,景观结构变化不大,一直以草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草地景观和农耕地景观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林地景观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景观类型一直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在宏观景观格局的变化中,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维持稳定;③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年径流量逐年较大幅度地减少,下降速度达到每10年减少1.78m3/s。在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径流和径流模数在过去30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整个泾河流域年径流量逐年下降;④相应年份内对应的径流和降雨相关性极为显著(P<0.01)。在泾河主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相应减少70×108m3,在马莲河分流域地区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减少110×108m3。在泾河流域,若维持景观结构的稳定,则径流的变化趋势会与降雨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景观结构的微弱变化会改变径流对降雨响应的变化幅度。在景观组成中,耕地景观比例的增加会显著减少径流。  相似文献   

18.
袁田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3):95-96,99
在给出主成分分析的含义的基础上,详尽地说明了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计算步骤。并且在采集了武汉市13个区的7个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05年全年各区经济情况作了一个综合评价,使得对于主成分分析的研究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网上电子期刊研究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彭伟 《情报科学》2000,18(4):296-300
随着主流出版商逐步进入电子期刊市场,作为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的结果,电子期刊正从它的幼稚期迈向成熟期。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如何利用电子期刊和电子期刊对信息工作者和学术界所带来的挑战做一些思考。作者认为,电子期刊的最大优势在于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将可能使它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期刊。  相似文献   

20.
流域地貌和水系结构对流域的水生态功能起支撑作用.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将东江流域15m空间分辨率DEM与1∶100万地貌图和1∶25万水系图等相结合,分析了东江流域上游地貌特征,提取了东江上游水系结构特征与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地貌特征与水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江上游的地貌以200~500m高程、坡度<8°的丘陵和中小起伏山地为主;本文将东江上游地区水系划分为10级结构,河网总数目33.81万条,总长度8.12万km,沟谷密度5.29km/km2,河网频度22条/km2,平均分支比为3.86;东江上游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23,整体地貌发育阶段处于晚年期.东江上游流域整体水土流失为轻度,但局部为中度到重度.在地势比降平坦,人口密集的新丰江水库、涮江、船塘河三个流域,河网密度和频度相对较小,水生态与水环境相对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