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想的高度     
《中学教育》2006,(10):59-59
他从小被一对大学教授夫妇收养,两岁的时候,他突然就奇怪地停止长高了,而且他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经过专家会诊,他患的是一种罕见的阻碍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的疾病,医生们认为他只能再活六个月了。还好,通过静脉注射营养液,勉强使他恢复了体力,但是他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抑制。 他在医院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九岁。他只能在心里计划着去报复那些嘲笑他、管他叫“花生豆”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2.
老肖 《教书育人》2005,(8):64-64
2005年6月30日是个好日子,今天,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对美国明星队的比赛,中国队以92比78获胜,我有幸在黑龙江大学体育馆现场观看了这场比赛。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权利     
刘燕敏 《中学教育》2005,(11):62-63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  相似文献   

4.
凸凹 《中学教育》2005,(10):44-44
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跨越两个世纪之后,依然思维前卫,佳作迭出,可谓艺术之树常青。有人说,丁聪不竭的创造能力缘于他的天分,他是个千年一出的天才。跟丁聪接触密切的人说,这真是见而不见人的冬烘之论。他年近九旬,还自称“小丁”,待人接物率真坦直,毫无机心——他的创作激情,缘自他始终不肯长大,始终不肯一息消泯的童贞和天趣。  相似文献   

5.
黑色火焰 《成长》2006,(2):15-16
醒来之后,没有赖着床,今天开始执行昨晚上制定的时间表。起来后还得写一篇读书笔记,关于《电影理论名著选读》,洗头发。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尴尬     
如今,文化似乎成了大众情人,谁都可以与它勾肩搭背,挨着边儿的,缠着不放的,暴着露着的,遮着掩着的,脚踏几只船,并行不悖,并且相安无事。从前是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美食文化,加上厕所文化;如今是QQ文化、手机文化、休闲文化、市场文化、时装文化、消费文化、地摊文化、快餐文化,娱乐至死。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生活时髦得太迅速了,连文化也应接不暇。其  相似文献   

7.
高度     
王东 《成才之路》2011,(29):100-I0017
晚饭后,在街上漫步。不远处,两个小男孩在打羽毛球。忽然,羽毛球卡在路边的一棵树上,任他们怎么摇晃小树。羽毛球也没掉下来。  相似文献   

8.
十、小玉的诺言2005年12月2日星期五晴晨读时,孩子们陆续来到班级。我一抬头,小玉从门外进来了,噘着嘴,像是刚哭过。我迎上去,发现孩子的脸皮上满是暗红的斑点。“怎么了?”我凑到她耳边轻声问。小玉默不作声。一个中年男子站在教室的门口,关切地望着我们。“他是你什么人?”我  相似文献   

9.
陬人 《教育现代化》2005,(10):127-127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尚在绍兴西部山区一个叫宋六陵的地方上大学。一天,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说是如果叫你去买一斤水果,能买到否?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可笑,天下哪有买不到的水果?可细细一想.人们便感觉此问题的深刻,再也笑不起来。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果”,总是特指桔子、苹果、香蕉等等,而一旦离开这些特定的具体品种,所谓的“水果”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就根本无法买到。谓予不信,你去给我买一斤来试试?  相似文献   

10.
曾经见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堆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小石头,被送进了一座“育人所”,经过漫长的磨砺之后,出来时都已是圆头圆脑、滑不溜丢的鹅卵石,早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此画原为“无题”,但若是有人给它似个注脚,用上“学校”或“教育”之类的字眼,虽未见得就是作要本意,但有过学生经历的人只怕十之八九会点头称是吧。  相似文献   

11.
陈世滨 《教育文汇》2005,(7):48-48,47
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高度     
在人的眼光里,有参照,就有高度;在人的心目中,有比较,就有高度。高度是对比的产物,一切人为的高度,都是相对而言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发呆     
每个人都有发呆的权利。可我小时候就没有,发呆时经常被老师揪住,提问回答不上来。作为惩罚,有一次被编排在最靠前的三个座位上,紧挨讲台。另外两位“荣幸”的同学,一个是说话太多,另一个小动作太频。这成为小学时光惨痛的记忆。后来油了,发呆时不再看窗外,改为直盯黑板,被捉住的概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高度     
苏一 《中学生电脑》2007,(10):26-27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相似文献   

16.
上海《收获》杂志的一句广告词至今让人回味:“当世间所有虚妄的追求过后文学依然是灵魂的一片净土。”清新直白的语句引出了沉溺于物质时代中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话题。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分工日渐精细,而人文之风却日渐式微的世界,人们往往置于其中无法遴选适合心性的精神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固然博得感觉器官的一粲,却无暇反刍由此带来心灵的粗糙与徒然的匆忙,  相似文献   

17.
邵美丽 《师道》2006,(1):20-21
我讨厌虚伪,厌恶假话和不敢说真话的人。我追求直和真。但是,以前父母警告过我多少次,有时还哄小孩一样哄我,说信任别人,向别人说真话没有好处,什么朋友、友谊,都是假的;有什么话只能对父母说,只有父母才是真的,如此等等。对于这种真理,我不予理睬。以前,我的朋友很多,学校里的,社会上的,什么人都有,最初他们都喜欢我活泼、单纯、会理解别人。但到后来,他们都和我疏远了。他们是怕我的性格。有些人也好心好意地劝我,教我对人不要太相信,太真诚,我当然也置之不理。我也不必再和这些人一起好,因为我同他们之间有堵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摧不毁的…  相似文献   

18.
极徽 《成长》2006,(3):16-17
“鞭醒奴性的中国人”,是纪在某论坛的常用ID。我在版面上注意到他时,他正因为自己发的几个矿难悼念帖无理被删,跟版主闹得不可开交。第二天,又在某热帖见到他的身影,他正被一群女人围攻,硝烟四起。挑起混战的大致是女人误国之类的议题,他认为现今的中国人缺乏丝毫民生大义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老龚 《成长》2006,(2):63-64
强迫症的表现 说起强迫症大家可能还有点陌生,那么以下情节你们是否很熟悉呢?出了门下了楼梯,总不由自主想起门真的锁上了吗?越想越担心甚至有跑回去检查的冲动。或者老担心煤气真的关了没有,反复计算已经得出的数学,怀疑结果不正确,放心不下,担心自己出错。  相似文献   

20.
西人居 《成长》2005,(1):78-79
美貌无疑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稀缺资源。虽然再过80年,地球上就基本上不会再有石油,而可以肯定美女还将继续存在,但为了一个海伦,古希腊的男人们几乎倾巢而出.大动干戈了10年之久.连木马屠城这种大制作都搞了出来。这比人人讨厌的美利坚在中东抢石油倾力更甚猛,气势更恢弘.以至于荷马前辈用了两部史诗才能尽公布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