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郑彩玲 《学周刊C版》2019,(3):181-182
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食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龄前儿童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健康饮食观念的树立和饮食卫生安全的重视,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对此,可从加强家庭食育、完善幼儿园食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借鉴先进食育经验等方面入手,开展食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正木健雄等在《现代儿童病》中,提出科学育儿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他们认为,“食育”具有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发育的超常作用。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3.
“食育”即饮食教育,饮食教育应从儿童抓起。广西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食育”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情况和家长对“食育”的困惑和需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深入开展“食育”,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构建幼儿园膳食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共情是一个重要的情感品质。食育活动不仅要点燃儿童自己的情感,而且要引领儿童走进劳动者的情感世界,才能深度体验“食育”的成长价值。  相似文献   

5.
食育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生活食育”作为创新德育的一种实践探索,通过综合型、探索型、实践型课堂来玩转,育“敬畏”之心;通过家庭、社区、研学、云活动来拓宽食育场域、路径与载体,育“自律”之行;通过传承与探索传统习俗、地域文化和主题活动来育“热爱生活”之情。这样的“生活食育”贴近儿童,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提出,育儿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教机构中能迅速推广。“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应让儿童“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与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  相似文献   

7.
陈叙 《早期教育》2003,(10):23-23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接受。  相似文献   

8.
食育,最早见于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写的《食物养生法》一书,除了饮食习惯、饮食卫生,还包括通过饮食活动开展的相关教育。食育贯穿一生,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积极开展“中国美食”相关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融合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索饮食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陈粮宜 《福建教育》2023,(14):22-24
<正>食育即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食育以食物为载体,以与食物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一种可以融合“五育”的综合性教育。食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关乎着祖国的未来。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加强食育,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愈发严重,这与部分学生缺乏饮食知识,保持不良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同时,“双减”政策推行之后,  相似文献   

10.
<正>“食育”是日本医师石塚左玄(1851~1909年)于189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将“食育”理念引入中国,并扩大了“食育”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饮食知识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有传统饮食文化理解力,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从幼教实践看,3~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祖桂枝 《福建教育》2023,(16):54-56
<正>幼儿园的食育,即与饮食活动相关的教育,以食育之、寓教于食,主要包括饮食教育和饮食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包含生理满足、习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内容。食育不仅能改善幼儿的健康状况,还能培养其良好人格和生存能力。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与落实,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重视并尝试开展食育,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2-5岁超常儿童46名、普通儿童54名,通过实验考察了早期超常儿童的计数及其策略。结果显示:(1)超常儿童更早掌握“一一对应”的计数原则;(2)4岁前,超常儿童相对同龄普通儿童能掌握更大范围的基数;特别是3-4岁超常儿童,基本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基数概念,显著优于同年龄普通儿童;(3)2-5岁超常儿童普遍具有比同年龄普通儿童更好的计数策略;(4)4-5岁超常儿童相对同龄普通儿童和3-4岁超常儿童,能够更有效地运用计数策略完成“随机性”计数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要“加强食育教育,引导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预防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可见,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水平发展,并且将食育作为推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有义务通过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4.
袁晓燕 《教师》2021,(16):83-84
食育包含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和食物知识的认知教育,以及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食育"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板块之一,而从儿童时期开始的"食育"是教育效果最为明显的.文章从"食育"课程的实质与核心、儿童存在的饮食问题及形成原因等几方面探讨家园共育对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母婴世界》2012,(5):152-153
近日,德国汉高“儿童护肤专家”孩儿面秉持“不断创新”的理念,着重于针对季节性儿童皮肤防护产品研发,特别为3—7岁的幼儿推出了儿童防晒系列。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二十四节气背景下食育课程的由来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食育,即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18.
刘学颂不仅是一名日企高管.一位6岁半孩子的母亲,同时还是“低碳家居生活”的引领者、“乐活生活方式提案师”和“食育资格师”。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自编的“3-6岁儿童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以“半年”为单位对3-6岁儿童自我控制进行测量,考察3-6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敏感期和自我控制各维度之间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内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3-6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5岁到4.5岁是自我控制发展的敏感期;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男孩;男孩自觉性的发展水平滞后于自我控制其它维度的发展,而女孩自觉性的发展水平最高.为了提高3-6岁儿童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自我控制发展的敏感期,及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控制的年龄和性别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