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等现象 ,尤其是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等 ,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 ,而是由心理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能力的发挥 ,造…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的高三毕业生正处在紧张的考前冲刺阶段,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有近一半的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身心疲劳现象,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造成高三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高…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学生出现心理疲劳怎么办?繁昌县横山中学蒋正华在学校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情绪消沉、精神忧虑、纪律松懈、学习缺乏兴趣。这种情况大多是由学生心理疲劳所引起的。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一样经常在人的身上出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生理疲劳通常只要通过...  相似文献   

5.
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六种心理疲劳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六种方法来防止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强烈地感觉到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存在着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如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迟缓、手脑协调性差,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消除学生情绪障碍的三种方法程启平学生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统称为心理障碍。在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心理障碍中,情绪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制约...  相似文献   

9.
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以焦虑和疲劳为主要特征的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效率的低下。这一现象理是大学生“外语学习疲劳综合征”。在这种不良的方法导致了期待与效果的背离,并由此引发了兴趣的缺失和压力的过度,这正是“学习疲劳综合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徐岫茹 《新高考》2004,(4):64-64
在心理学中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人会出现一种“高原现象”:表面上考试成绩难于提高,其深层原因却是因为对自己评价偏低,而出现“学习无力症”。所谓“高原现象”,就像人们在高原上一样,由于身体“缺氧”,造成行动迟缓,难以突破现状。考生在高考备考中难于提高考试成绩,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缺氧”,导致无力、  相似文献   

11.
一、通晓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不同对象、不同性别、不同班级、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几乎是相同的、类似的。这些错误是什么诱因形成的?如何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加以诠释?本文拟从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错例人手,分析形成学生解题障碍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兴趣可使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使人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十分活跃而且有效进行。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兴趣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有趣—乐趣—志趣”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要使这一作用发挥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自学考试的千军万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考生;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容易忽视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当工作、学习中出现效率下降的症状后,不是积极调整,而是掉以轻心,继续“熬”下去,陷入过度疲劳状态,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能及早注意,使心理防卫成为习惯,就会消除心理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及学习效率等都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出现保护性抑制,这就是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王晓秋 《成才之路》2009,(18):I0006-I0006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疲劳是指连续工作后工作效率下降.一般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大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学生在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后,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学习疲劳,它是综合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于一体的一种更为严重的疲劳。  相似文献   

17.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疲劳,活动能力降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频繁,长时间用脑血液往往供不应求,脑细胞生理功能就会降低,由兴奋转为抑制,于是学生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现象就是脑力疲劳。学生出现脑力疲劳后,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防止学生脑力疲劳的产生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三S”就是“Surprise(惊奇)、Suspension(悬念)、Satisfaction(满足)”。“三S”心理控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控制学生的惊奇、悬念和满足三种心理因素,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三S”心理控制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践表明,“乐学”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理想的学习氛围,产生“乐学”的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表明,“乐学”不同于认识过程,它不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大凡最优的“乐学”心理状态,一般渗透着情趣性、探索性、美感性、针对性、实践性等心理因素。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心理因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从高三学生复习迎考角度看,造成其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