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行不言之教"作为隐性德育的代名词,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淡化教育痕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4.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五千言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硬行强为,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欣佳 《留学生》2014,(15):17-19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相似文献   

9.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意思是说,有道的人顺其自然而不恣意妄为,潜移默化而不发号施令,但天下人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好处。  相似文献   

10.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高校学报文献的学校性及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创新性强、形式规范和收藏价值大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并提出了广泛收集、加工整理、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发展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公务卡制度是一项新的结算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现金的使用,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公务卡制度推行的现状分析有一定的阻力,化解这些阻力需要用卡单位的支持及银行的配合。在公务卡制度的支持下,使无现金结算模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并不是抽象、枯燥的纯理论科学,她无时无刻不在从各个方面闪烁着“美”的光彩。物理学家对真理的探求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完善美的过程,美是真的最高境界。物理教师应当把物理学中及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美的东西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略论教育的多级本质与教育的整体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认识教育的本质,必须开拓思路,全面深入揭示教育的多级本质与教育的整体本质,使教育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人的自身和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佛教原始教义是不允许寺僧经商的,但寺僧经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二者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的演进,佛教世俗化趋势逐渐加强,二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末,我国语言学界掀起了研究认知语言学热潮,尤其是对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在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方面推崇备致,而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却受到了某些人士的质疑。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在指导教学中的局限性,并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比照,说明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有效地解决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的这一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成为各国富国强兵、克敌制胜的重要资源。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加速了人才流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因此,分析这个时期的人才流动现象,一定程度上能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