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2.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3.
一张地方报纸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关键是报纸的质量;而报纸质量的高低,与记者能否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密切相关。下面,就如何采写深度报道,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新闻采写中,要善于应用平时积累的资料。 我平时下基层采访,有一个“笨习惯”,就是听对方滔滔不绝地讲,我在笔记本上不断地记。而且,把平时采访的笔记本长期保管起来。我从6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新闻工作起,到现在担任《富阳报》总编辑,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4.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业余写稿族”聚会侃文的时空也扩大了。其间不免议论“爬格子”的新招儿,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积累。一个业余作者除了应广泛涉猎新的知识领域,积累鲜活的新闻素材之外,还应重视平时的思想积累,这也是通讯员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对于“爬格子”的通讯员来说,要对某一新闻事实作深入的报道,光有过硬的文笔“写功”是不够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就不可能对新闻事实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掂出它的新闻价值。所以说,有多宽的知识面和多深的理论功底,方能写出相应水平的文章。倘若去采访一位学者,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肚里有多少货。如果你没  相似文献   

5.
财经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观察新闻”,记者如果有心把平时采访的“边角料”积攒起来,并用相关理念将庞杂的材料串起来,“副产品”也能做“大餐”。 今年5月份发表在《大河报》上的《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这篇稿子,就是一次采访的“副产品”,但经“小火慢炖”,终于“煲”成了“大餐”——体量8000多字、共发了两个整版的大稿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捕捉阶段:寻找新闻素材 1.做有心人。要做一个“有心人”记,须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闻多是一时一地的事件,寻找新闻素材却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平时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而到接受采访任务后才临时抱佛脚。潜在的新闻素材散布于众多的企业、单位和人物之中,记不仅要在工作中接触它们,还必须在工作之余扩大视野。一则信息、一份件、一次聊天、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时时处处用心去听、去观察、去接触,抓住一切线索和机会,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新闻采访浅尝辄止,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7.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记者在采访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撰写新闻稿件时,往往会出现虽余兴未尽,但力不从心的窘境。因此,平时积累”家底”应成为记者的基本功。记者的工作主要是现场采访,发布新闻。工作流程大体一致,但却有“穷”“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家底”空空,既缺乏采访分工范围内的基本情况,又没掌握多少新闻线索,写稿时想用的背景材料一时又无处可得;相对而言,“富”记者有  相似文献   

9.
当好一名党报通讯员并非易事,必须具有“四快”素质。 ——腿快。就是通讯员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多跑动,多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采访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反映时代特征、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鲜活新闻。只有腿动得快起来,多起来,生活的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厚,可供筛选对比的新闻素材才会越来越多,才能目光敏锐,用自己独到的思维与方式去  相似文献   

10.
基础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势劣势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三多”——多一点全局意识,多一点“巧挖”和“勤跑”的功夫,多一点平时积累,土生土长的基层通讯员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层“地利”、与广大一线职工贴得较近的“人和”等条件,抓到更多更好的新闻。多一点全局意识在基层的通讯员,要想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1.
李林涛 《新闻窗》2014,(3):83-83
新闻工作就其主要方式来说,是一项写作的工作。写作要有材料,事实是一种材料,背景也是一种材料,都要靠平时的观察积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临时性的采集材料是必须的,但是要不断地写作,在材料问题上,就不能只是“现趸现卖”,而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仓库,有计划地进行持续的收集工作。记者现采访,现写作,也能完成任务,但难于写出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这是因为:新闻事实的发现,往往依赖于记者平时的情况贮存,并且只有在材料的观照下,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才能被认知和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3.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相似文献   

14.
“两广总督”是个比喻。所谓“两广”,一是广交朋友:一是广积资料。朋友,是记者的耳目,触角,信息神经;资料,是记者的财富,外脑,思想的参照系。因此,“两广”对记者来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当好“两广总督”——这不是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我曾经采访过30多位新闻同行,其中有笔耕三四十年的“老新闻”,也有佳作迭出的新闻“新星”,他们几乎全都认为,没有许多朋友,没有丰富的资料,要迅速地捕捉新闻,要写出有力度的报道,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同志干脆建议大学新闻系开设如何交朋友,如何积累资料的课程,他们认为这甚至比传授如何写新闻还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公共关系”以及“图书档案”的一些课程;一些新闻单位则把“公关能力”,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6.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系过去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去采访。在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是正式采访。或是闲聊,每时每地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20.
王振伟 《新闻前哨》2022,(18):27-28
当下,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受前期采访、后期制作以及传播载体的影响,在时效性方面略有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视率和收视效果,因此传统广播电视的升级与转型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紧跟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打通新闻采访的“最先一公里”,创新电视新闻采访形式,“换道领跑”提高新闻采访价值,以创新力提高新闻采访的实效与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