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恶不赦”是人们常用的成语。然而何谓“十恶”,却不是人尽皆知的。 “十恶”就是十种重罪,最早见于北朝齐代的《齐律》,当时称“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2.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3.
正"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十恶不赦"一词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其中的"十恶"借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法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实有所指。"十恶"最初是一个佛教用语,而其作为中国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出现于《齐律》中,史称  相似文献   

5.
十恶,是中国封建王朝所认为的“罪大恶极”的十种犯罪,凡犯有“十恶”之罪的,均处死刑或流刑等重刑,即使遇到大赦也不免刑,叫做“十恶不赦”。隋开皇定律,始有十恶,唐律沿隋制,《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中“十恶”指“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后来各个封建王朝刑律都相承沿用。  相似文献   

6.
谋反位于十恶之首,是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对于这样的重罪,唐前期统治者或出于各种原因,使死刑实际执行与律法之规定出现异化,这使得法制遭到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注释--"十恶"在元代的具体含义,将"十恶"及"十恶不赦"的渊源弄清,再根据各朝刑法律例的沿革,将"十恶"的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容的变化列出,并列举出西方<圣经>中类似于"十恶"的"十诫"条款.  相似文献   

8.
末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础。随着契约关系日益在经济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均发生变化,妇女亦取得了一定的权利主体资格,法律地位较前有所提高。本文拟从妇女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地位的一些变化,来探讨宋代妇女人身权的扩大,以此来论证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不要所在,诚请赐教。(一)谋杀其夫,从轻处罪在唐朝,谋杀丈夫被列入“十恶”重罪,严惩不贷①。这是号称“用刑持平”的唐代维护夫权的立法,并将其列入“十恶”。《宋刑统》(宋初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21,(6):93-106
主要利用儒家经典、佛道典籍及相关传世文献对"十恶"诸种"恶行"的含义和文化渊源进行了考释,对其深层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解析,并联系唐代相关蒙书,对其童蒙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意图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十恶"实为有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勤俭"的十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决定家庭贫富与贵贱的关键是"勤俭",正好反映了在中晚唐自魏晋以来的士族已经衰落,门第观念已不是主导社会价值的决定因素.对普通大众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能辛勤劳作、勤事家务,养成"勤俭"等良好家风,才是决定一个家庭富贵贫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王静珠 《教育导刊》2006,(12):49-49
老人被弃养的事件,不断被电视、报章杂志披露。如一个老妇人孤独病逝家中三个月后,旅美的女儿才用电话联络,方知母亲已病故。还有更残忍的事例报导,如儿子弑杀亲生父母等,无不让人战栗。台湾省现行刑法规定:“弑杀父母尊亲者,罪加一等。”我国唐代的法律承袭着隋、齐的制度,将“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列为“十恶”。犯这些罪行者,不但加重处罚,遇有大赦、特赦机会,也得不到赦免。“不孝”便是十恶之一,杀害父母尊亲是大不孝,所以自古以来,对犯不孝罪者,都判重罪以…  相似文献   

11.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2.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流刑虽然在刑名和内容上均沿袭了唐律中的相关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备,流刑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惩罚方式由单纯的流远变为流、杖、刺、徒数刑并用;适用犯罪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十恶重罪扩大为一般性犯罪;犯罪适用对象也已不局限于死罪贷命者,还包括一些犯杂罪者甚至是轻微犯罪者;流放期限也从有期变为终生服役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注释——“十恶”在元代的具体含义,将“十恶”及“十恶不赦”的渊源弄清,再根据各朝刑法律例的沿革,将“十恶”的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容的变化列出,并列举出西方《圣经》中类似于“十恶”的“十诫”条款。  相似文献   

15.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是,刑事和解适用于重罪案件,尤其是死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冲突,重罪案件在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罪案件中不宜适用,在侵犯个人法益的非命案件中可以限制适用,在侵犯个人法益的命案中不适宜适用刑事和解。  相似文献   

16.
499年后,花草茂盛,绿树成荫,小河清澈。虽然地球环境变好了,但还是有人随便用小刀在树上刻字,在墙上乱画……小树成天哭泣,说:"呜呜……我活着给人遮阳又遮雨,死了给人当柴火烧,人类为什么还这样残害我们?""人们不是定了森林保护法吗?"一棵大树插嘴说。树的哭泣引来了凶恶的风霸王。风霸王是十恶之一,它有十个铃铛,每个铃铛的魔法都能使人毙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有儒家特色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本文从"十恶罪"这一典型的封建刑法制度出发,剖析儒家对封建法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2,(11):52
"十恶不赦"的说法,初见于唐朝。根据唐律的规定,"十恶"大罪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曰谋反,即以各种手段阴谋推翻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统治的行为。二曰谋大逆,即预谋毁坏皇帝的宗庙、皇陵和皇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第一步:讲清"一"(个)、"十"、"百"三个较小的计数单位的实际含义.(1)教师拿出小棒,先和学生一起,一根一根地计数,计满十根捆成一捆.然后再边指(指1O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一"是"十".(2)教师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和学生一起一十一十(一捆一捆)地计数,计满10个"一十",捆成一捆.然后,边指(指lO个十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十"是一"百".(3)教师讲述:计数时,要根据数的大小,采用适合的单位.如,计10以内的数,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计,这个"一(个)"就是计数  相似文献   

20.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