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錢遜 《中国文化》2013,(1):64-70
一“和”与”同”谈到“和”的思想,首先要讲“和”与“同”;和是与同相对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顺“和平与发展”则昌,逆“和平与发展”则亡。“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开放与交流”,只有“开放与交流”才可能得到“和平与发展。”环顾世界,地...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以及与文化创意者的关系,是“火炬”与“火炉”的关系。政府点亮“火炬”般的灯塔,为茫茫大海千帆竞渡的夜航行船指引方向。然而,无论“火炬”多么明亮耀眼,如何不可或缺,但“火炬”并不创造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铭文出现“人民昌”“中国强”字样的汉代铜镜受到学者的重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体正确的铭文内容释读和相对得体的纹饰图案解说,为学界关心这件文物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考察基础。汉代用语“人民”与“中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理念。而当时“人民”与“中国”的语境与现在并不相同。“中国”可能更多表现文化地理的意义,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符号。“人民”按照当时语境,指代人口总体,语意接近“百姓”。“多贺君家人民昌”与常见镜铭“多贺国家人民安”“多贺国家人民息”“多贺国家人民富”类同,“人民”与“君家”“国家”形成对应,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书写以“史传”的形式展开,主要体现华夏“他者”认知;夜郎祖源书写以“神话+史传”的形式展开,分别对应夜郎“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哀牢祖源书写主要以“神话”的形式展开,对应哀牢“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若将西南夷祖源叙事纳入汉晋以来的知识建构背景考量,则从叙事母体、叙事图腾、叙事要素三方面显示出融合泛化的迹象。西南夷祖源书写的文化认同导致的角色反差,体现了汉晋时期“以夏变夷”与“夷夏之防”的观念调适,是华夏“大传统”对西南夷“小传统”的打破,也是西南夷“小传统”对华夏“大传统”的内化调适,共同构成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南语境。  相似文献   

7.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简牍所见秦汉“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律主体,也是户下私奴婢的所有者,官方可通过“户人”管理基层家庭。简牍诏令所见“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一种狭义的法定身份。“家长”需要承担向官方申报、审查相关租税的义务,并承担连带责任。“户人”与“家长”均是国家治理基层家庭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赋予家户管理者的法定称谓。无论是刚性的“分异令”政策,还是柔性的“名田宅”制,都共同促使基层社会形成小家庭模式,也使得“家长”与“户人”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9.
《尚书》之“雍”,一般训为“和谐”或“和善”;本文所涉周铭之“雝”,一般释为“和谐”、“协和”,然而固有训释皆非达诂。本文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关词语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再从社会思潮比较、语义传承比较等角度综合考察,认为《尚书》之“雍”与本文所涉周铭之“雝”,其义为应和、顺应、遵从。  相似文献   

10.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性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设有“中华文化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儒道佛学研究”、“中华区域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探索与争鸣”、“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师、学生,本刊不失为一本有相…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意大利威尼斯落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下称“双年展”)以“百科宫殿”为主题,希望以宫殿的形式展现当代艺术与历史传统百科全书式的一种融合。2013年“双年展”的“国家馆”“主题展”及“平行展”有近百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作品亮相。除“国家馆”及“主题展”外,“平行展”更是“双年展”重要看点。  相似文献   

13.
曾永成 《中华文化论坛》2023,(6):119-129+189
康德的“自然辩证法”关于有机系统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先验原理,与中国《周易》图形化的系统思维可以跨越巨大时空相呼应。“周易”二字的构形就蕴含了系统思维的内涵,而“生生之谓易”从根本上表明了其生成性生命本质。“易道”观念基于太极而指向天地宇宙的原初整体,充盈其间的“气”为“道”提供了形而下的基础,两者共融弥补了康德物自身悬“空”的缺陷。其“气物二相”说还与现代“波粒二象说”相呼应,从根本上揭示了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并为美的生成提供了完满的哲学基础。今天,在对《周易》的道气本体论进行科学解读的同时,对其“早熟”的消极后果应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殷墟甲骨“”字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其与“往”并非一字。专家们对其释读有不同的看法,但皆有未谛之处。实际上它就是“”的异构,即“桎“字。它在甲骨文中有“给……戴上足械”;“执捕”、“被执捕”、“被执捕的人”;“攻伐”、“进攻”几种含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宝明 《寻根》2008,(1):37-42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相似文献   

17.
提起“入赘”,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旧时民间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方式,即“入赘婚”,俗语叫“倒插门”,是指男子到与之订婚的女方家结婚并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入赘”原本与婚姻并无关系;“入赘”一词当初也并非婚姻方面的用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起源很早,原始社会的乐舞与宗教祭祀即为其雏形。一般研究者认为,中国戏剧正式形成于宋代(约11~13世纪)。尽管实物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宋代文献与碑刻中,“露台”“舞亭”“舞楼”和“勾栏”等表演场所的相关记载却屡见不鲜。“露台”为高出地面的方形台子,“舞亭”“舞楼”则是在或长或方的台基上立柱、盖顶的舞台,“勾栏”是大城市中的商业性剧场,有舞台与观众席,且四周有围墙。中国现存早期戏剧舞台有十余座,为12~14世纪金元时期建筑,全部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乡村的神庙中。  相似文献   

19.
与其说樊洲的山水画是田园牧歌式家园的营造,毋宁说是画家对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焦虑状态与抑郁心理的艺术描摹。因而,樊洲的山水画图式常常从自然的生态结构演化为精神分析的图谱,其画面一改瀑布流泉、烟霞雾霭和峭壁巨岩正常的视觉秩序,巨岩与流泉也只是“在”与“非在”、“空”与“非空”的暗示与隐喻。  相似文献   

20.
徐鹏飞 《中国文化》2004,(21):35-44
陈梦家先生认为商代君王为“群巫之长”;①因为在文献所见的“巫”的职事(如祝、预占祸福,治疗,占梦、舞雩)和甲骨文所见的商王之职事相似。但是,陈梦家先生忽略了两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与“王”字是分开的,而且巫与王无法互相取代。陈先生以后代周朝的文献有关“巫”的资料来解释商朝君王的地位与来源。第二:假如说“巫”等于“王”或“王”等于“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