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2.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至今它还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的心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1.本板块的话题是精神支点,在主人公贝尔曼的身上闪耀着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成为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引导学生感受贝尔曼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一.缘起一位朋友要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客气地对我说,这文章该怎么上呢。对呀,该怎么上呢?以前,我总觉得这篇文章较浅,没有什么深度,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几乎就是什么脸谱式的,情节也很简单,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讲什么呢?苦想之后,一无所得。走进教室,只见两位同学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理解不对,不能离开原题目,走,问老师去。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对,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能离开原题目。那就让学生自己没有禁忌地读,没有预设地走进文本,没有羁绊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课前我预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读"欧·亨利式结尾",赏析文章精彩的情节结构;二是通过探究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我问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制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公认的传世名篇。小说从1905年诞生起,就得到读者和学界的充分解读。但是,就汉译本而言,众多挖掘式阅读并未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常春藤的叶子有没有集体谢幕的时间?欧·亨利在小说中描写了常春藤叶在寒冬完全凋零的场景,并借此场景展开情节设计。但是根据植物学常识,常春藤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它的成长过程中不存在叶子集体谢幕、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对美好人性与美好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小说的结尾部分。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这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门用生命画出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小说有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却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也被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11.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学生通过自读完全能把握故事梗概,但对于文章的主旨往往理解得不细不深,抓不住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孙绍振教授将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解读为"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笔者查阅了许多材料,发现这种解读是被读者普遍采信的。这种解读固然无误,但如果对一篇被他人解读得已经很充分的小说提出几个新问题,我们可能会挖掘出小说更深层的东西。读过此文之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琼珊会想到死?(2)为什么作者让老贝尔曼死去?(3)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群人,偏偏选择一群作画的艺术家?经过思考,我认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文学名著的不断普及,经典的名著小说逐渐进入人们的阅读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部好的小说,不仅能给人带来一定阅读的享受,也能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学素养。在众多经典中,欧·亨利所写的短篇小说集是最独特流传最广的一部。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美国的社会环境了的同时,用幽默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每一篇小说的情节都十分曲折离奇,尤其是在结尾处,更是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阅读起来,又给人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引导作用,歌颂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最后一片树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的藤叶》,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作品构思精巧,语言诙谐隽永.是一篇短篇小说的佳作。特别是本文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思考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名作之一,讴歌了一曲让人心酸却倍感欣慰的艰难爱情。文章剖析小说巧妙的故事情节,分析精湛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深远的主题思想,这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人物个性、美学意蕴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财神与爱神》为其最具影响的短篇作品之一.作品短小精悍、构思奇巧,却因宣扬“金钱万能”而备受争议.本文拟从金钱万能与爱情万能、暴发户新贵与旧贵族、善与恶以及宗教色彩四方面重新探究作品的主题,从而揭示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步新娜 《现代语文》2009,(12):103-104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文章通过几个极为普通的人物,演绎了一幕至诚至爱的真情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因为如此,人教版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20.
魏杰 《考试周刊》2011,(71):28-29
"无巧不成书,有奇方可传",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发展常常运用巧合因素,富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是"巧",还是"奇",都要合乎生活常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情节发展就会失去真实性,而情节失去真实性,小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会说故事"就要使情节发展有信度。欧.亨利的名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