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通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不等于世界,理论的价值在于其与世界的同构度,人们利用它理解世界并创造世界。而知识分化裂解了世界,所以通识教育成为必要。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多种学科的视角、方法以及表达方式,从而开阔视野、激发创造。要有效地实行通识教育,必须兼顾教学活动诸多环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认为,普通教育亟待赋予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需要使核心课程计划与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继承中的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协调。在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兴趣之外,需要有某些共同的兴趣,有对知识更加综合化的观点和对生活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熊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2006,4(5):F0002-F0002
本校举办这些系的目的,固然是希望学生获得一技一艺之专长,以期立身致用于社会.同时盼大家在注意本系主要课程之外,并于其他学科也要相当认识.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  相似文献   

4.
《复旦教育论坛》2006,4(2):F0002-F0002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且诸生须知既名大学,则万不可在专己守残之习。一年以来,于英语外,兼提倡法、德、俄、意等国语及世界语。  相似文献   

5.
里查德·麦基翁(Richard Mckeon)(1900-1985),美国哲学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哲学首席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主张通过名著课程计划来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不同意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关于通识教育的看法,在一些著作中展开了有关的论争。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ohnson Duderstadt),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耶鲁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加州理工学院工程学与物理学博士、博士后,曾任密西根大学教务长、学术副校长,1988-1996任密西根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8.
郭旭 《文教资料》2007,(32):137-139
当前,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在简单回顾通识教育在国内外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而非理论,并提出发展通识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熊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2006,4(4):F0002-F0002
阅纽曼著关于通才教育之解释:谓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造成萸国派式之君子而非一个基督教徒或宗教家,大学所教乃理知而非道德。南宋朱、陆之争,朱丰张导学问,陆主张导德,战陆九渊笑朱师庵诗:“简易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则大学所教多为支离事业。纽曼以为大学正可将各家之意融为一炉而贯通之,而其理即在其中矣。(1945干9月7日)(《竺可桢日记》第2册P863)  相似文献   

10.
熊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2006,4(6):F0002-F0002
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美国教育家.毕业于耶鲁大学.1929年至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曾对校政进行过一系列改革,推行“名著教育计划”.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我以前在别处讨论到过人格有三方面,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通性,二是此人所以异于彼人的个性,三是男女的性别。健全的教育是三方面都得充分顾到的,如果舍男女之别不论,则须兼筹并顾的至少尚有两方面。个人的先天性格尽管不免有所偏倚,教育的鹄的则不能不力求通性与个性的平衡发展。通性是通才教育的对象,而个性是专才教育的对象;一个人应当受的教育是一个通专并重的教育,以至于“通”稍稍至于“专”的教育,因为归根结蒂.我们必须承认,做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至于一个人究能通到什么程度与专到什么程度,那自须看他的才力了。这一层理论我相信是古今中外所同的,从前“本末”“博约”“文质”一类的原则所指也未能外此,杨雄的儒伎之分所指的也就是通才与专才之分。 我一向感觉到近年来大学理工教育是不健全的。其所以不健全之故并不在专的过度,而在通的程度远不足以相副。有充分通识做衬托的专识,无论专到何种程度,是不妨的。至于通识不足,或极端缺乏,即使专的程度不深,也往往可以误人误事。所谓误人指的是人格的畸形化,成一个偏废或半身不遂的局面。好像西洋有一位生物学家说过,“专化的代价是死亡”,在生物学界里此种例子最多,而其中最足以发人深省的是龙类。近代欧西文化的危机,我以为也就在此,欧洲的理工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尾大不掉的程度,其结果是战争、屠杀与死亡。族类专化的代价如此,个体大概不成例外。 第二方面指的是对于事业的妨碍。一个专家,如果没有充分的通识做衬托,其实是等于一个匠人,至多不过比普通的匠人细腻一些罢了。第一,他不大了解他所专擅的学术以外,尚有其他的学术,他不大知道他的专门学术.在整个学术界里,以至于全部的文化生活里,究占多大一个位置,究有多少分量,究应如何配合起来,方才觉得称当。第二,他不大认识人。他和从前的读书人似乎恰好相反,懂得“物”是什么,声光电化是什么.但人是什么,他多少有几分莫名其妙。因此,不但他的学术事业和别人的不容易配合起来,他和别种学问事业的人,以至于和同学问、同一事业中的别人,也容易发生扞格,发生凿枘。…… 不过第三个理由终究是最关重要。只有专才,而没有通识的人,是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与文化所瞧不起的人,而此种瞧不起的态度是很有理由的。上文提起过,此种挂一漏万的专才或只钻牛角尖而不识大道的专才是畸形的,是残缺的,也就是不健全的。…… “工与中国文化”(作于1943年),选自《潘光旦选集》459-46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三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某种形式的课程实践。迄今为止,国内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阐述了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辨析了相关概念,并主要从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专门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视角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复旦教育论坛》2007,5(4):F0002-F0002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曾任耶鲁大学、密执安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思想等方面,尤其高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研究享有很高的声誉,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本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著作。如果我们的目标的确是进行最普通形式的教育,那么使学术教育适合学生的需要的确也不无道理。从学生角度考虑,有些专家不会被学生将来要成为公民,登上某级社会阶梯,甚至作出科学上或艺术上的贡献这些事实所左右。他们认为有用性不是学牛的最大财富:他们…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终身经典教育在大学教育里的一环。通识教育既须着重"崇德返本"的经典,又须着重"穷智见德"的经典。实施通识教育唯一的出路是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由解放前的通才教育模式转向专才教育模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过分专业化也显现出它的许多弊病,不适应当前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含义,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台湾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对大陆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全面成长的需要,是幸福人生的需要。针对职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对象低质化、师资水平薄弱化、课程设置功利化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强化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基础性教育。高校教育应研究与借鉴通识教育,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融通通识教师与专业教育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基础性和人文性课程设置,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强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张慧洁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5):108-114,117
通识与边界问题是现代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隐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从学科的观点来看,专业与通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久远,它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两大学科系列的边界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两个超级领域之间的组织分界,本文从通识教育组织结构的构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思考,从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究,并回顾了中外一些通识教育组织的特征,最后论述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统合与包括"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生于1927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3年至1991年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主持研究并设立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