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普活动不是作秀、不是点缀,而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衢州市科协充分利用当地已建有的116家农村文化礼堂,力求在科普方法上求创新,在科普内容上求贴近,在科普形式上求突破,积极推行成声势、求实效的百场科普活动走进文化礼堂,2014年1月至6月期间,开展了32场次科普活动、举办了5次科普讲座、20次科技培训、24场科普文艺表演,播放了52场次科普影片、展示了3 200余张次科普图板,活动场场爆满,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国家科普能力是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和科普活动等六个要素的扰动出发,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其对我国科普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普基础设施对我国科普能力发展贡献最大,科普作品传播和科普活动成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农村科普机制的优化包括:改革科协组织运行模式,增强科普活动同群众的和谐度与关联度.构建高校与地方问实质长效的联系,实现科普主体和资源的社会化,夯实科普的文化基础,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发挥重点人群带动作用,建设科普活动场馆,发挥市场主体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普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科学文化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对科普活动的总结包括科普宣传、科普研讨会、科普展览等。但是,针对科技场馆,这一校外教育的重点场所,应当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责与职责,而开展科普活动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刘清 《科教文汇》2008,(18):41-42
科学素养是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科普资源,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是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开阔科技视野,拓展科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协作能力。因此,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各学校和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普资源,大力开展科普实践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4,(11):88-89
科协是开展科普工作、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重要社会力量,杨浦区科协结合区域特点,创新科普网络体系建设,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各类科普活动: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宣传科学发展观、健康生活、合理用药和节能减排等理念,围绕科技周、科普日、科普文艺演出、科学商店、市民走进科普场馆、市民科普讲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等活动,使科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介绍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战略和实践活动,将科普教育场馆与特色科普活动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创科普工作新模式.通过开展的科普"三进"活动,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既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充分发挥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主力军作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普工作既要面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也要面向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分析当前高校科普工作的不足,并以乌兰察布地区大学科普实践为例,提出高校科普工作应强化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并探索创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伍雪梅  童明余 《现代情报》2014,34(12):84-89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科普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论文以重庆地区为例,分类调查了大学生、中小学生、普通公众的科普信息需求。调查发现,公众当前参与科普活动的目的偏于实际,参与程度不一,但参与意愿强烈;公众对当前科普活动满意度有待提高;三类调查对象在信息需求内容、信息获取途径、活动形式偏好、活动地点偏好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当前科普活动应该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科普宣传、做好深入细致的科普信息需求调查、加强科普场馆建设以及强化大学生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科普统计的调查数据,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科普现状,总结了三地科普事业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