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系统考察父母教育期望与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在其中的双重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育期望问卷、自我教育期望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以及学习投入问卷,对我国河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153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卷入和学习投入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2)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教育期望在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之间起到双重中介作用。因此,父母教育期望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又通过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对儿童,适应学校、社会生活,乃至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起点,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开放性和外显性,便于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是成为培养良好同伴关系黄金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对国内外现状及同伴关系,提出了同伴关系的研究问题综述;就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问题做出分析。分析儿童同伴关系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379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父母报告的教育卷入行为,并通过学校获得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小学生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育卷入的三阶交互作用显著。对三阶交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1)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且教育期望较高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2)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但教育期望较低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3)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无论其教育期望高或低,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均无显著预测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牵制了其教育期望是否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父母教育观念问卷》对云南省某边疆民族地区33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测查。对当地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小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包括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惩罚、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七个维度的现状及差异进行分析,积极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正确应对各种影响因素,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关注身边子女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社会排斥理论、期望违背理论和替代假设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建议父母要通过区分亲子时间和手机时间、树立良好榜样等方式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家庭亲密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广西壮族农村儿童家庭环境及其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我们对广西某县4个乡镇的409名壮族农村儿童(平均年龄为77个月,标准差为3.63)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根据美国研究院的儿童入学准备测验和父母问卷改编而成。结果表明,父母是否在家对儿童入学准备成绩有一定影响。根据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等分组的儿童在入学准备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回归统计分析表明,家庭学习环境、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是预测儿童入学准备成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藏族地区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期望有着深刻影响。采用问卷法和统计法等对藏族地区小学生的家庭结构、父母学历、父母职业、户籍所在地、语言文化、教育投入等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学历及职业、语言文化及家庭结构等各因素对小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基于此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存在期望效应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心理机制。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影响 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儿童学习和进取的动力;父母的期望也对儿童自我期望的形 成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考虑孩子的个别 差异,并始终保持对孩子良好的期望和鼓励。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状态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状态量表,对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408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研究表明,交际交友困扰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中影响最大,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自我状态的心理能量处于中等水平,在大学生自我状态的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哺育型父母自我状态,得分最低的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成人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对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具有显著负相关。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状态,有助于缓解大学生人际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探求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的关系以及何种教养方式下儿童的依赖性水平相对较低,特进行了此次研究。此次研究以3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依赖性量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进行了系统的测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依赖性存在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父母教育焦虑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父母心理控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对619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焦虑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教育焦虑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预防父母教育焦虑对子女不同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父母应积极培养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避免自身的教育焦虑影响子女的人际关系质量;相关机构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实践中,应把家庭教育环境作为重要的干预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对儿童的高要求、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升学的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父母的分居或冲突及独生子女问题等,都使小学生出现心理困扰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发展状况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实践表明,当代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问题最严重。本文重点对造成小学生焦虑问题的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因素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儿童学习困难与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学习环境、父母期望、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学习材料、父母一致性、父母关系等因素与儿童学习困难并无显著联系。父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学习材料、父母督导等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但与儿童学习困难问题也并不存在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存在期望效应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心理机制。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影响平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儿童学习和进取的动力;父母的期望也对儿童自我期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并始终保持对孩子良好的期望和鼓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学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亟须解决。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父母情感参与和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针对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的增加可以减少其遭受身体欺凌的频次;针对亲子关系较差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和其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呈正相关关系。(2)父母情感参与通过改善小学留守儿童的校园人际关系进而减少其遭受欺凌的频次。(3)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增强父母情感参与对子女校园人际关系水平的积极影响,进而减少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频次。由此,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需要增强识别子女是否遭受欺凌尤其言语欺凌的能力,注重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通过高质量的情感参与,引导子女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以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帮助子女有效规避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厌学、自私、任性、懦弱等心理行为问题。基于此,以广东省茂名地区426名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而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氛围不和谐、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生理缺陷、身心发展矛盾。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包括父母层面上的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和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学校层面上的转变教育观念和注重心理品质培养,个人层面上的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和善于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以349名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一孩的认知预期对同胞二孩出生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消极的认知预期显著负向预测独生子女对同胞二孩出生的期望;积极的认知预期显著正向预测独生子女对同胞二孩出生的期望;年龄越大的儿童越不希望父母生育二孩。最后从独生子女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生态三个方面提出教育建议以便提升儿童对同胞二孩出生的积极认知水平和期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