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其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传播学领域中的拉斯韦尔理论能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基础,通过与成功的具体传播实践相结合,能够提炼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应对传播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深刻认同并热爱;传播内容应求同存异,强调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渠道应多元化、现代化,注重中西合作;传播过程应洞察传播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培养挖掘;传播效果应以受众为标、业界为标、学术为标。  相似文献   

2.
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语言学中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选取明代戏曲《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隐喻分类,指出《牡丹亭》中出现的隐喻包括景物隐喻,人类隐喻,情感隐喻和人生隐喻。通过上述隐喻使戏曲人景描写相得益彰,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心境,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对《牡丹亭》隐喻研究有益于从全新视角鉴赏古典明代戏曲的丰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学生对于戏曲较为陌生。通过对特定戏曲作品主题内涵、人物心理及语言风格的研读赏析,对戏曲系统的宏观把握以及对与作品相关联知识的链接整合,来把握特定戏曲篇目的知识结构;再通过曲词的诵读及戏曲的排演,深化学生的感悟实践,从而传承戏曲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7.
8.
什么称之为意境美?意境美是一种特性,用以审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从古至今创作出诸多具有意境美,艺术造诣极高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理论家多以吸取是否具有意境作为衡量的标准,王国维则在理论上加以提升.  相似文献   

9.
从审美理智主义的视角对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特性进行分析,界定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特性的概念与内涵,指出其理念性意义。同时,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目标,关注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特性,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声腔扣人心弦,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外译史上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白之、国内译者汪榕培、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为例,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符号,讨论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为戏曲外译提供新思路,力图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个让祖国古老艺术焕发青春的崭新演出版本,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探讨和研究。它的创意就在“青春”两字。不仅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体现了青春的活力、青春的美,服装、舞美等细节也无处不体现出浓浓的青春气息。主创人员尊重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找到古典美与现代美交合的点,自觉将《牡丹亭》的古典美与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此剧能赢得当代青年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表演上此剧尚需进一步精雕细刻,力求达到出出声情并茂。主要演员宜设AB制,以利于演员之间相互的学习和艺术上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张婧怡 《现代英语》2023,(18):100-103
文章通过分析《牡丹亭》白之和许渊冲译本,从文化预设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化翻译中的体现,发现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预设中的共享部分和目的语文化缺失部分的处理是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译者可以采用增译、注释和省略等方法,激活目的语和源语文化预设中共享部分或补充目的语中缺少的源语文化预设。  相似文献   

14.
张子涵 《海外英语》2020,(7):156-157,175
典籍英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汪榕培在翻译《诗经》时,首次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传神要求译者关注文本的意境、风格、音韵、情感的等,达意要求译者关注字词、修辞、文化、目的等,并将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该文阐释了传神达意的内涵并就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分析了其是如何实现传神达意这一翻译标准的.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汪榕培先生的《牡丹亭》英译本,以其对具有特定汉文化词及典故的处理为例,分析了英译汉文化词及典故的三种策略:意译、音译、直译。  相似文献   

16.
陈刚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较长时间的修订就要正式出版了,他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7.
杨晓昕 《现代语文》2006,(5):109-10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他“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和观众。因此,有关此剧的各种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戏曲史家或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一定虚拟性的手法,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呈现,赋予作品特殊的审美效果,其中的程式化与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统戏曲的演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昆曲"汤公戏"《牡丹亭》的演出遭遇了诸多困境,几乎呈现一种没落状态.主要原因一是与新时代脱节,二是与新技术脱节,三是与新受众脱节.基于此,传统戏曲演出必须加以创新.丽水学院创演的"汤公戏"《牡丹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理论上、技术上、形式上作出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戏曲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我国才子佳人的题材渊源甚远。唐传奇、宋元话本以及元杂剧等都对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古典戏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则更为密切。作为明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作,《牡丹亭》在故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设置、思想主旨、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