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开扬:王均先生,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二简”是“造反派”搞的,是极“左”路线的产物。您怎么评价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工作的这几年,你的教育有悔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静下心来想了想,似乎又没了自信,于是我不住地问自己:“你的教育有问题吗?”再仔细想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不经意,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原来竟然是一个“悔”、一个“愧”。  相似文献   

3.
朱元生 《初中生》2008,(9):48-49
相传,古代一牧民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不得把马宰了分.”说完就去世了.兄弟三人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分法.聪明的邻居先“借”来一匹马,这样一共就有了18匹马.于是,老大得9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2匹,还剩下一匹,“还”给了邻人.还有一个同样有趣的数学故事:篮子里装有几十个苹果,  相似文献   

4.
我家“住”着两只小鸟,它们似乎是双胞胎,同样的颜色,同样的身材。同样的声音。可是,细心的我还是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性格迥异。一只小鸟温柔得很,而另一只小鸟十分暴烈。于是,我分别给它们取名为“春姑娘”和“冬小子”。  相似文献   

5.
魏静 《今日教育》2008,(9):49-50
一直以来,自认为对语文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喜欢语文,工作后热爱语文,自认为还算一个比较优秀的语文老师。可是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一句:“妈妈,什么是语文?”我愣了片刻,是啊,到底什么是语文?我这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教师,一时竟然语塞。反问儿子:“你认为什么是语文?”儿子想了想说:“语文就是一门学科。”是啊,在多少人眼中,语文就是一门学科,一门基础学科而已。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该学习生字“掰”了。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分析字义,我正按部就班地边引导边讲解,学生马小华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掰’有反义词吗?”是啊,“掰”有反义词吗?说实在的,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为避免尴尬,我稳了稳情绪,又把皮球踢给了马小华:“你说呢?”“我想‘掰’应该有反义词。”马小华扑闪着眼睛说。“哦?说来听听。”此时我已无力控制课堂,只能任其发展了。“‘掰’的反义词与‘掰’的结构相似,两边各有一个‘手’字,中间应该是‘分’的反义词‘合’字,它表示双手合拢的意思。”马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两手并…  相似文献   

7.
Hello!我叫张君熙。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我名字的寓意很好哦,爸爸把字典翻了个遍,发现“君”字不错。他想让我做一个君主一样的人。然后妈妈说:“再加个‘熙’字吧,康熙不就是君主吗?”大家想了想,都表示同意。我的头发很黄哦!  相似文献   

8.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晶”对“品”说:“你们家难道没有装修?” “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丙”对“两”说:“你家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  相似文献   

10.
周洁  邬文睿 《新读写》2010,(4):37-37
成语“穷则思变”出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就通达了。而我却想,只有“穷”之后才能“变”吗?“非穷”时为什么不能变,进而使之“通”呢?  相似文献   

11.
有人提出“老二哲学”,也有人说到“老三哲学”,但是今天我想说说“老四哲学”。  相似文献   

12.
我的妈妈,有时很大方,有时却十分小气。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购物。我发现了一个很漂亮的娃娃,我想妈妈一定会同意给我买的。谁知妈妈却说:“钱要用在刀刃上,你懂吗?”我哑口无言。我想:妈妈真小气,一个娃娃都不给我买。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4.
入行:误入“歧”途 从一而“终” 腊月二十三灶神爷述职时,我来到人间——江西抚河边水乡小镇的一个小商之家。这年是己丑年。属牛。属相是在农历年交替时变换的,农历纪年和公历纪年总有一段时间交叉。年末出生的虽然是牛,但“小”。过了年三十才出生的属虎,但“大”。所以,我属小牛。  相似文献   

15.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的说它很失望,还有的说它很痛苦,大多是围绕“难受伤心”的意思谈的,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它很高兴。”这个“不和谐音”一下子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笑,那一瞬间我也感到不解:难道学生未学懂?我顺势追问:“它高兴什么?”  相似文献   

16.
标准答案     
一位妈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题,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 妈妈:“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记数的故事     
冯惠愚 《广西教育》2006,(7C):56-57
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的小宝宝坐在车窗边,她正在教她的小宝宝数数呢。她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呀?”正在咿呀学语的小孩望了望妈妈,答道:“一”。妈妈伸出了两个手指问:“这是几呀?”小孩想了想答道:“二”。妈妈又伸出三个手指,小孩犹豫了好一阵,回答:“三。”再伸四个手指时,小孩答不出来了。在这个小孩看来,那些手指实在太多了,他已经数不清了。其实,能数到三,对一个黄口孺子来说,已经很不简单了。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礼物     
武黎蕾 《教育文汇》2013,(20):26-26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写留言,传来一声“报告”。我没顾得上抬头,习惯性地说了声“进来”,边写边不经意地问:“有什么事吗?”他没有回答。我一抬头,是小调皮A同学。他低着头,搓着手,好像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追问道:“怎么啦?”他紧张地看着我,挺直了身子像下了好大决心似的,半晌才说:“班主任,我想向您要个礼物。”我笑着问:“你想让老师送什么礼物,可别太贵啦!”  相似文献   

19.
当学完初中三年数学课程+即将开始数学复习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数学给了自己什么?或者换个问法.经过三年数学学习.学到了些什么?在“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在“情感与态度”诸方面.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到底有没有“倒底” “到”和“倒”本为两个字,现代人使用它们也各有习惯和传统,似乎没有想过去比较二者的关系。日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忽然发现一片“倒底”,视野一下子模糊起来:是“到底”,还是“倒底”?是都对,还是有别字?我又发现,自己居然一时难以决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