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统筹城乡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和阶段发展要求的重大战略选择,它的实质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更快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实行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实现制度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制度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以农民为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及重要作用.通过借助博弈论模型,构建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成功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的初始收益和规避中央推行变迁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农民接受制度变迁的收益与拒绝成本之间的关系.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功实现与制度环境相关,制度环境会推动出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临界点.从本质上说,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来逐步改变政府的决策行为,最终使其转化成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城乡医疗保障的统筹发展研究:理论、实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呈现出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城乡居民基于经济联结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选择,需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的统筹衔接.基于东莞、太仓、成都、西安四地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医保整合的重要前提,不同群体医保受益的均衡是实现城乡医保整合的重要保障.因此,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核心在于公平筹资和均等受益;统筹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最终实现构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目标;统筹发展的政策路径可从制度框架、筹资机制、统筹层次、经办资源、管理体制、转移接续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土地制度.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益显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存在不足,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分析和解决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中存在问题,在充分保护我国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出政策建议.希望通过合理规划和相关法律机制,缓解城乡统筹发展中用地矛盾,同时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5.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统筹,并从规划体系上明确了镇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施小城镇规划方案之前,应充分认识到小城镇规划的不确定性,选择动态的规划模式,针对小城镇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协调小城镇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规划层面而言,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城空间,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因此,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小城镇总体规划实践,在对总体规划基本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新发展观为指导,并将其应用于小城镇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8.
朱志萍 《软科学》2008,22(6):104-10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目前土地制度与法律等各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致使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制度方面着手更要从法律层面去探索.  相似文献   

11.
韦俊敏  胡宝清  张中秋 《资源科学》2014,36(8):1563-1571
土地精明利用是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在小城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新的战略选择下,以"中国长寿之乡"、"广西旅游名县"——上林县所辖11个乡镇为评价单元,构建了包括经济集约、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环境友好四个方面在内的小城镇土地精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物元可拓模型测度了土地精明利用水平,以期为土地精明利用路径选择及城镇化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仅县城所在地大丰镇的土地利用为精明利用等级,粮食主产区巷贤镇和乔贤镇为基本精明利用等级,绝大部分乡镇为不精明利用等级。土地精明利用等级与经济发展水平、用地方式、生态环境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刘圆圆  任宗悦  颜蔚 《资源科学》2020,42(7):1223-1235
村镇区域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建设对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节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村镇建设主要涉及居住、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包含村镇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反映村镇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后西欧(德国和英国)与东亚(日本和韩国)主要国家村镇建设的主要类型与村镇功能演变特征,梳理了针对村镇区域居住、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政策、规划与法律等,探讨了村镇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响应及其影响政府的村镇发展政策与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建设的阶段特征、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规划政策改革。最后,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总结了中国村镇建设的特殊性,并从村镇地域系统与主导发展类型的视角,提出了改善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促进村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小城镇规划管理中的技术难点和发展瓶颈,借鉴国际前沿应用实践,以相对低成本的投入方式和维护手段,构建多级多节点云计算支撑平台,引入众包公众参与模式,探寻基于云计算和众包模式的小城镇智慧规划支持和管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心村空间布局方法的探讨和创新,不仅能丰富中心村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中心村合理布局和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在构建村镇“质量”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县域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点影响的引力值。然后从人口结构、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治县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以综合的视角定量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划分成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3个适宜性等级。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居民点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区分与组合,确定了21个空间位置适宜、发展实力强、生态环境适宜性等级高的农村居民点作为长治县中心村建设方案,随后降低对发展实力的要求,另择13个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备选方案。研究结果符合当地实际,为长治县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体系有助于支持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等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脉络、应用领域与尺度特征,并以村镇地域系统为对象,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承载力与承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切入,剖析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村镇建设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互馈关系,探讨了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采用“短板原理”,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贡献为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仲平 《软科学》2006,20(4):78-81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应当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通过集中力量培育增长核,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培育和完善城镇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以推动县域经济通过不平衡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培育经济增长点既体现了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多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参考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和实践检验等方法,主要从小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环境5个方面共选择21个指标构建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地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殷俊 《中国软科学》2002,(11):15-19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醉译制约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应着力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能与城镇养老保险体制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的城镇化既有顺应世界潮流、肩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又有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必须实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许劼 《未来与发展》2010,31(1):92-95,58
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带动其发展的重要节点。针对农村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城市反哺农村”,更应充分发挥乡镇的带动作用。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了影响发展的六项要素:物质资本、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环境承载、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并将其细化落实到乡镇,以期通过一定的外界影响增强这些要素的作用,使乡镇起到“极核”作用,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