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秭归县汇滩中学以"学名人、赶名人、做名人"为契机,近来在全校围内广泛开展了以"了解屈原、学习屈原、走进屈原"为主题的"校园出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经留下过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都曾回响着他们或铿锵或低沉的声音,是他们让厚重的历史精彩,让后世景仰。毛泽东同志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我们民族长河中的珍贵品。  相似文献   

3.
端阳与屈原     
阿让 《涪陵师专学报》2010,(6):F0003-F0003
老家把端午节简单地称为端阳。而且有小端阳、大端阳之分。五月初五过小端阳,五月十五过大端阳。与人说起时,都一脸的诧然,似乎第一次听说。我却这样过了几十年。儿时的端阳,只有关于雄黄的深深浅浅的印象。额头,脸蛋,涂满了一张小脸。还有做手工面的那根长面杠,会时不时幻化进梦里,延展到老长老长。  相似文献   

4.
路遇屈原     
唉,刚刚搞完语文考试,心情烦躁异常,有关屈原的"兮兮兮"充斥在耳旁,搞得我差点头昏脑涨"兮",语文考试也是乱填一气"兮",成绩想必也是一踏糊涂"兮",都是那个死屈原、烂屈原"兮"唉。  相似文献   

5.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医生     
在历史课上,老师问一学生:"屈原是什么人!"学生回答:"是医生。""胡说!"  相似文献   

7.
屈原忧患意识源于其前代社会各阶层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它的生成与楚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己等."忧国"体现在为国君昏庸而"忧"、为党人误国而"忧";"忧民"寓于作品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当中;"忧己"体现在:为得不到国君信任而"忧"、为志同道合者变节而"忧"、为自己孤立无援而"忧". 忧患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忧患意识、忧患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宣泄.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民歌     
屈原是我国诗壇上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光辉诗篇《离骚》,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伟大作品,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在诗歌创作中的伟大成就,是和他向民歌学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悲剧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一位人物,同时也是上演"人生悲剧"的典型角色.基于这一认识,作者综合屈原所处时代、社会和他的人格、思想、精神以及相关论述资料,试对其悲剧作简要分析,并期待今人能从中得到一点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1)汉魏时代,知道屈原是诗人的人不多,但每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晋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虽然始终是一个未曾过时  相似文献   

11.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和屈原学会年会在山西召开,我很高兴。谨代表山西同道向到会的中外专家、教授、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致以诚恳的欢迎! 屈原这个文化史上的巨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他的精神所被,在中国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所至远及世界各国。屈原没有到过山西。他去过山东,路过过河南,只是没有机会翻过太行山。但晋楚文化交流,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上有重点记录。如  相似文献   

12.
屈原故里游     
也许是多年来受伟大诗人屈原精神的感染,早就萌生了去屈原故里探幽访胜的夙愿. 7月的上旬我应亲友之约,乘兴作了一次三峡游,屈原故里秭归正处于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我们乘坐游轮过了白帝城就进入了两岸悬崖绝壁的三峡地段,出川以后,便在奔腾咆哮的江上经过巴东,不久就到了秭归.  相似文献   

13.
陆游于诗,主张"工夫在诗外",同时也强调学习优秀的诗歌传统,因而他的诗能博采众家之长。他的诗中,闪烁着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着陶渊明朴质高洁的品格,显露出高适、岑参边塞诗那种雄伟壮阔,更洋溢着李白那种挥洒豪迈飘逸。不少论者对此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仅就陆游最为崇拜并经常称道的前代诗人屈原、杜甫和李白对他的影响略抒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浅析屈原的教育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不仅以文学见长,而且也从事过教育。在教育方面一是注意广泛地培养和发现人才,二是注重教育;三是注意师长的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魏时代,知道屈原的人不多,但每人皆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的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三论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人材 ,他的文学成就一直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 ,除了文学成就以外 ,屈原在他的一生辉煌又屈辱的短暂生涯中 ,还对中国政治、外交政策等作出过成绩。屈原生活在封建时代 ,他用巨大的勇气和无我的精神 ,厉行法治 ,进行改革 ;批评君王的失政 ,揭露腐朽贵族势力 ;分析形势 ,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 ,一切为国家的前途着想 ,将自己的荣辱置之度外。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他的伟大作品里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即使我们今天读来 ,也倍感亲切 ,仍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生卒年,目前盛行"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享年62岁"的郭沫若说,笔者认为有误。笔者从屈原作品中重新推算,得出的结论为:生年为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为戊寅年,卒年为顷襄王二十二年,享年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研究屈原的放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司马迁《屈原列传》的记载又语焉不详,致使后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屈原究竟被放逐过几次?放逐于何时、何地?历来的研究者曾对此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迄今尚无定论.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在这里也提出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的教育思想张崇琛屈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也从事过教育。他所担任的三闾大夫一职,即是掌管楚国贵族子弟教育的。《楚辞·渔父》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间大夫欤?何故至于斯?《渔父》的作者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