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视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正统的重要地位.文章在对潇湘意象试作界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相关问卷并对答卷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家庭,家长素养在中国过去的教育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思想家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好的教育环境,经历了数次搬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伴随着中国文化发展,一直对中国家长起着提醒作用.在中...  相似文献   

4.
孟母教子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体现的是故事撰作者劝谏和教化的目的。随着《列女传》的流传和家教文化的普及,孟母逐渐从众多母仪典型中脱颖而出,成为母教典范。在历史变迁中,一些女性主动以孟母为模范,向孟母学习;另一些女性则因其教子成就被认定有孟母之范。从文化上看,孟母经历了从文化符号到家教世范的形象变迁。在当代,对孟母教子及其教育内涵应当在反思中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比较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和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阐述郭氏<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色,编排体例以及成书意义.  相似文献   

7.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一部《列女传》,又叫《古列女传》,作者是西汉的刘向。《列女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妇女人物传记,共记载了105位妇女的事迹。其中,“母仪篇”是专门为教子有方的母亲所立的传记,记述了各位母亲培养教育子女的情况和经验。所谓“母仪”即母亲的榜样。在古代社会里,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男尊女卑,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妇女都受到歧视。然而,在抚养教育子女中,母亲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抚养、管理、教育者,子女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马兰 《华章》2011,(14)
<释名·释床帐>涉及汉代的二十余种日常家居用品,这些品种和式样繁多的家居用品,是我们走进遥远的汉代了解汉代人的家居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绝望的主妇>是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体现了美国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有利途径.本文结合<绝望的主妇>分析家庭、社交和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并与中国文化做恰当的比较,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