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2.
《海国图志》是近代史学史上系统地研究外国历史地理的一部名著,作者魏源在声明自己撰述旨趣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抵御外侮的战略思想:"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其中,"以夷攻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白易解,"以夷款夷"则因"款"字义多、用法特殊而费解,因此误解者众,争议亦多.笔者以为,争议两造皆误,故为此正解如下.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史学进入近代的范围.无论是著史的宗旨或是史书的内容都跟以往有着显著不同.魏源这一时期奋力完成的《海国图志》,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强烈地表现出御侮图强的著述旨趣;魏源处在亘古未变的时代变局中,意识到历史编撰应当因时变革与创新.他的《海国图志》在吸收了传统典志体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志、表、论、图相结合的著述新体系,成为近代第一部用典志体系统记载外国史地的名著  相似文献   

4.
刘基《春秋明经》是为举业而作,有因循《春秋胡氏传》的思想内容,也有超越《胡传》的思想内容,研究《春秋明经》的思想需要与《胡传》进行对比甄别。《春秋明经》在夷夏问题上,坚持以夷夏之辨为礼义之辨,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春秋明经》的天人感应说承自《胡传》,与刘基自己的天人感应观念有区别。《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应当在青年时期。  相似文献   

5.
风雅是《诗》三百篇的屏翰,对于风诗的研究,前人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对雅诗的研究,重视得仍然不够。本文试图通过思想史的角度,来剖析变雅的意义。在《诗经》研究史上,明确提出变雅概念及其划分标准的是《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难作矣。”郑玄《诗谱序》中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以夷王时代为界,前此者为正雅,后此者为变雅:“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想寻……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是这样介绍《海国图志》的:“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时为50卷,后来内容不断增加。1852年出版时已有100卷。”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海国图志》出版之后,在清政府几乎是“无人问津”,而在日本却备受青睐,有人用贵重的黄金购买这本书,赞誉其为“海防宝鉴”。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目光投向西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魏源的《海国图志》应运而生。魏源也因此书的编著而成为当时域外史志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从完整的世界、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商业文明、民主体制四个方面剖析《海国图志》中所反映出来的魏源的对外观念,从而揭示魏源能首先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的缘由,并对其对外观念的局限性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四夷考》是明人叶向高撰写的一部记载本朝周边各民族和国家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书。它对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朝边防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体例、内容、思想等方面对《四夷考》作了较全面的评述,重点指出《四夷考》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春正月条载:“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载:“《北史》卷一、《册府》卷四八六(五八一八页‘三十六万’作‘三十六署’。按《通鉴》卷一一○(三四六三页)此条作‘徒山东六州吏民、杂夷十余万口以实代’,以十余万口为这次迁徙的总口数。若‘署’字作‘万’,则合计当云‘四十余万口’,似司马光所见《魏书》也作‘三十六署’。‘署’是百工伎巧所属的机构。南、北朝少府及太府管辖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多设置‘署’,《隋书·百官志》记梁少府所属有十五署,北齐太府所属有十三署,若再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汪立三先生受东山魁夷先生绘画作品《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的启发而创作了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山魁夷画意》这部钢琴组曲创作的基础上,对音乐与绘画的共同特征、音乐与绘画的对应关系以及音乐与绘画创作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15.
班固《东都赋》:“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亻未)兜离,罔不具集.”“僸(亻未)兜离”,《汉书·班因传》作“(亻今)(亻未)兜离”.形虽有异,而音义相同.此四字作何解,如今众说纷坛.毕万忱等选注《中国历代赋选》云:“泛指四方夷人之乐.……兜离,与‘株离’同,语声之转.一说,兜离为二乐.”此说有一定的代表性.《汉语大字典》“兜”字  相似文献   

16.
“娄罗”之本义 ,《辞源》注之为“象声词 ,清人沈涛《瑟榭丛谈》说 :“《南齐书·顾欢传》论蹲夷之仪 ,娄罗之辩 ,以娄罗对蹲夷 ,亦似拟其音而言” (《丛书集成续编》第 91册 ,70 2页 ) ,意谓“娄罗”似拟夷语之音。拟的是哪种夷语 ,作者未明示 ,但联系东晋后佛教深入影响中华文化之史实 ,我们怀疑“娄罗”拟的就是梵语之音 ,果然敦煌遗书中有相关记载。S .1344《论鸠摩罗什〈通韵〉》引《通韵》本各出彼俗”实指出了华梵语音的不同。另外 ,据《南史》记载 ,顾欢虽从夷夏之争出发反对佛教 ,泛听技巧 ,都无法使学生摆脱在听的过程中的被动…  相似文献   

17.
魏源提出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外交谋略,在中国当代得到充分运用与发展,由中国政府倡导,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发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现已成为当代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8.
魏源及其《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篇不可旁绕的章节,旧人教版教材与新版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此均有介绍,但具体表述有较大不同。主要区别是:旧人教版重点阐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作出重要结论:"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而新版教材只是提及"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已,没有予以重点阐释,也没有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二)大致可系为元和五年后的作品《闵生赋》(卷二)《赋》云:“孟轲四十乃始持兮,犹希勇乎黝贲.顾余质愚而减齿兮,宜触祸以阽身.”柳宗元元和七年四十岁;此云“减齿”,当元和五、六年作.《瓶赋》(卷二)《赋》云:“鸱夷之为,不如为瓶,……绠绝身破,何足怨咨?……何必巧曲,徼觊一时?”与《乞巧文》的主旨颇近,当  相似文献   

20.
梁廷枏《夷氛闻记》记录、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寻求御敌制夷之法,弘扬抵抗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夷氛闻记》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兼具私史和当代史的二重性质,具有引领清代史学变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