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先生曾说:“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作家写出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他的《繁星》就是这样一篇好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的几处拟人,更显示了他情感的历程。文章写了“我”三次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次望星空,三种心情,都透过个性化的拟人展现了出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的感受“: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1914年7月,巴金母亲病故,当时巴金才1O岁。此后,他深…  相似文献   

2.
在这里我们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演变的总趋势表述为“三分归一统”。这个“三”和“一”不是从地理上说的 ,不是从国土的行政区划上说的 ,例如“三国”、“南北朝” ,而是从人们的社会阶级划分说的 ,从不同的政治势力集团的存在说的。不同的三个政治势力集团在斗争中的演变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三者的斗争及其结局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 ,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 ,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史实是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于 1 92 1年 7、8月间成立后 ,随即领导开展…  相似文献   

3.
对于社会变迁的界定,历来都有多种认识。如社会变迁即过渡时期,也就是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1];另有引用帕森斯的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是从原始阶段经中间阶段过渡到现代阶段,在现代,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社会适应系统急速发展,要求教育的模式维持系统也尽快发展,其一般的趋势是急速地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准,因此对学业成就的压力一代比一代大[2]。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由以前那种延续了几千年一贯的农业社会模式向一种全新的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变迁…  相似文献   

4.
很多同学写起作文来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个劲地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管别人爱不爱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难免要遭冷遇。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商家都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信条,因为利益系之于顾客;同样对于作品而言,读者也是“顾客”,他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看到有情有理有趣的作品,只有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要求,作品才可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在这一代一代的读者的阅读中,作品才显示出其生命力和价值。许多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广泛的读者是其价值的最好注脚。但许多同…  相似文献   

5.
这句话是这样来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诸葛大生张口闭口老是说上一句“三分颜料开染坊”。比如有同学向他借一块橡皮,他必得说上一句:“用完了快点还给我,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坊。”有人让他代交一下作业,他也会扯上这么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了。某班三位分数相同(均为65分)的学生的心理反应是:张兵十分得意地说:“真想不到,我能得这样好的分数”;李军无所谓地说:“我既不想高分,也不愿低分,只想得这个分数”;而王小平却十分难过地说:“真没想到这次考得这样差,得了如此一个分数”。他们对这一分数的反应为什么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来,这是学生的“求知抱负水平”在起作用。据了解,他们考前各自  相似文献   

7.
韩涛 《班主任》2012,(4):58-58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美国小学生做错了事也要写检讨,名日“思过单”。“思过单”分三部分,第一栏写“发生了什么”,第二栏写“这样做为什么不好”,第三栏写“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做法”。要求学生本人填写,然后家长签字。  相似文献   

8.
杰斐逊的教育观根植于他那“高贵”的出身、弗吉尼亚的地方主义情节和“进步”学说的引领。在其飞扬的文采之中,我们发现,杰斐逊所谓的“人民”的真实含义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农”,是以杰斐逊为代表的革命精英们的自称。他们的土地成为他们的“自由”、“平等”与“美德”的证明,使其成为“天然的贵族”,而教育的所有目的与意义,就是要将这样一代不依靠门阀血缘,而是依靠美德才能的“天然的贵族”一代一代地“世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杰斐逊的教育观中,教育不是未雨绸缪的理想主义,而是为了精英权力的巩固;教育不是为了实现“全民参与”的民主情怀,而是社会精英自我延续的上层策略。  相似文献   

9.
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如何介绍自己呢?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爱好、优缺点、简历……如果都这样一成不变地写,往往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有些名人的简短“自传”(也就是通常说的“自我介绍”),写法极为自由轻松,别开生面,风格迥异,姿态纷呈;语言幽默含蓄,诙谐风趣,耐人寻味,意蕴隽永……读来,让人拍案称妙的同时,还会想到:原来“自我介绍”还可以这样写……(一)意味深长“分项摘要”式——一代科学巨匠诺贝尔的自我介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该在他呱呱坠地之际,就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主要美德:…  相似文献   

10.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11.
一、指导思想上的三个墓本观点1评价学生要有辩证观点学生就是学生,不能捧。1989年动乱之前,报上宣传他们是“不肯盲从的一代”、“青年中的精英”、“国家栋梁”,显然是言过其实。动乱之后,又说他们是“营养不良、先天不足”、“抱大的一代”,进而是“危险的一代”,这又  相似文献   

12.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14.
一《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掌握每一处不同的“说”。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气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总认为数字是最精确的,其实在我们汉字里,不少表示数的文字,往往是虚指的。而从其效果来看,却更有文学色彩。例如人们常说“三五成群”,显然并不是精确地表示由三个人或五个人组成的群体,如果由四个人,六个人组成的群体,也可包括在内。可见,它只是泛指人数不多的小群体。这里特别要说一说“三”和“七”。中国人喜欢把“大部分”说成“七分”,把“小部分”说成“三分”。所以在许多话里说到三分和七分,并不是数学概念上的“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未必那么精确,只是表明哪一方面的数量占上风而已。例如“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七分…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各题(共12分)“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相似文献   

17.
聪明的小猫     
小猫一看大灰狼来了,忙对伙伴们说:“快躺下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小猫急忙走到大灰狼面前说:“你看,他们分吃了一块干面包就变成了这样,肯定是中毒了。”大灰狼两个眼珠一转,恶狠狠地说: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小学生读了五、六年书,学了300多篇课文,可到毕业时仍然不知道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生字不会认,词语不会解,段落不会分,中心抓不住,甚至读了好几遍还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坦诚地告诉你:过去的文章都是老师“讲”懂的,不是自己“读”懂的,离开了老师便“束手无策”。而老师呢,不少人都离不开《教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没有这类书上的“现成答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感到步履维艰,因而出现另一个怪现象——面对一张小学语文试卷上一道并不难的“阅读理解”题,好几位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你说分三段,我说分四段,  相似文献   

19.
论关羽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三位一体的偶象 我们在探究“关公文化”这一特异文化现象的进程中,便不得不这样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关羽形象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关羽是一代名将,他位列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驰骋沙场,风云一时,有“威震华夏”的卓著战绩,“忠义仁智”的显赫声名。 关羽是一个文学艺术典型,在平话、小说、戏剧、诗词……中被塑造成一个既是历史的,又不是历史的个性显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取得了为“妇孺所称”的强烈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了解、追踪研究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一代不同于一代的面貌,不必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忧虑,更不必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偏见。我曾参与组织由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主持的《走进青年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全国课题研究。经过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将数万个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评价:中国没有出现一代“小皇帝”,因为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小皇帝”我行我素。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随着“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