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嬗变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课题。转型期的社会躁动、网络信息碎片化和大学生自身理论储备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致使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的演变过程中发生嬗变,造成大学生思维方式极端化、行为方式虚拟化和生活方式从众化。为此,有必要按网络思想意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搭建理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以相关法制建设、政策设计和道德规范三大举措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校园亚文化圈为核心的精神缓冲带,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作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力"原点"网络环境下要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大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以网络互动形式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这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得基于网络展开的学习越来越多,网络自主学习这一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采纳。探讨了"自主学习"与"混合学习"的概念与范畴;针对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最后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夸夸群"作为2019年的现象级热门话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夸夸群"的兴起和速朽现象探讨当下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行为的结构性变化,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方式和网络交往心理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的大学生线上教育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等学校要把"互联网+"时代当作新的起点,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内容、改变教育方式、把控网络舆情、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有效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传播"手段,新媒体已悄然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变迁,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话语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每日必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调查,发现存在着上网频率高、上网缺乏诚信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有大学生网络道德知识水平偏低、学校教育不够、家庭监管不严等因素。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必须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等手段。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当前社会也带入到微时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微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针对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微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适用性以及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间、渠道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给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抢占网络"制高点"原则,追求有效性原则,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坚持创新的原则,德育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原则,辩证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不再只是人们传统交往的通信工具,它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要解决大学生因使用网络而出现的"道德人格危机"问题,就应该正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争取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网络交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应措施,有效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宗贵 《考试周刊》2012,(16):156-156
本研究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出发,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主要内容、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方式,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网络时代,高校"两课"教师要着力培育"四种"能力,即提高自身素质、掌控运用网络信息、更新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沟通渠道的能力,从而强化网络信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增强"两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每个层次,从而使沟通方式也发生变化。大学生是站在"网络"社会的前沿群体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必须发生变化。研究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沟通方式及其现状,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有发生。文章归纳了网络道德的含义,总结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现象及成因,提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网络社区蛋蛋网为个案,选取"后勤交流版"所发帖子进行分析,使用归类、比较、话语分析等方法,通过考察大学生在网络社区中的互动方式与倾向,尝试从一个侧面呈现目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进而探讨其效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大学管理者应从组织层面重视和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生也应主动积极以建设性的态度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环境。"据调查,大学生是网络冲浪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等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那么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用好网络这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以鲜明的开放性、多元性和自由性,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灵活教育方式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影响、管控和技术弱势。事实上,高校不可能完全排除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成"真空"状态下的固本教育;也不能视而不管,让大学生"任性"成长。为此,要适应网络文化新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拓垦新领域,生成新路径,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正能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内促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者不愿意同外界多接触,而逐渐成为"宅男"、"宅女"。大学生"宅现象"的出现和队伍的不断壮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这种"宅现象"予以了高度关注,这也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做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应对大学生的"宅现象",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并对这一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结伴而生,主要表现在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崇拜黑客、沉溺游戏、学术伦理丧失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商业网站利欲驱动等是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大学生自身应养成良好网络道德,培养高尚的人文操守,教育部门应担负起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职责,同时,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互联网行业自身也要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