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背景和行为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全面综述了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干预对策:在家庭中,父母应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并经常与孩子谈心;在学校里,学校应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补助资金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并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动向;从社会方面,政府部门应在严惩犯罪的同时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2.
<正> 有人说,青春期是花季的年龄,朦胧的年龄,更是易犯罪的年龄。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春期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积极探讨、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外研究资料认为,青春期初期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犯罪冲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春“危险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引起的。 1.生理发育“危险期”。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高峰阶段,由于发展的原因,身体某些部位发展速度快,经常失去平衡,引起“自我感觉”不协调,难以平静,特别好动,精力过剩,以释放大量生理能量来求“自我平衡”。正因为这样,导致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欲求比成人更强,这种强烈欲求对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潜在“危险”,而这种生理发育的“危险”,又具体反映到这时期心理发育的“危险”上,它正是驱使青少年发生犯罪冲动的内在动力。有些青少年往往从贪图吃喝玩乐,从小偷小摸发展到强抢、盗窃,最终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3.
一、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生理、心理特点1.行为易冲动。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控制中心,负责控制感情和冲动,要到成年早期才能完全成熟。换句话说,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中,控制神经尚未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出现异性交往困扰、自我认同困难、焦虑、强迫及性罪错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农村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尊重农村现有的文化心理环境基础上,先对家长进行教育和辅导;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注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青少年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农村青少年性犯罪。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锋 《教育探索》2000,(9):44-44
为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减少青少年犯罪,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对齐齐哈尔市少年管教所138名15-20岁的犯罪者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 1.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 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具有可塑性大,好奇心、模仿力强,辨别是非、区分良莠能力差,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和诱惑抵制力差等特点。如不注意引导、教育,他们中的有些人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特点和情况,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上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一个群体———弱势群体。为此,预防青少年犯罪,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两者对孩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日趋明显。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及中国的人口现状等。其中学校教育存在误区也是重要因素。 误区一:心理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缺失,是现行教育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这一危险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同时辨别是非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毒品, 暴力、色情等丑恶现象容易兼收并蓄,甚至进行尝试。在封闭、僵化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本身固有的创新意识和…  相似文献   

8.
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特殊部分。该群体的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共性,同时,基于"流动"的特性又与普通青少年犯罪不同。在预防和根治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中,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针对流动青少年的特征,我们认为:完善流动家庭功能;规范学校教育方式;引导与城市同辈群体的正常交往;加强社区间的信息互通应该显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打斗的孩子.大脑构造与普通孩子不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新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说,大脑发育分若干阶段。叛逆的孩子在青春期早期,大脑内负责情绪的区域发育较正常孩子要快.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内在机理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人们往往把青少年犯罪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因素的诱发物,但具体如何发生却研究不足,没有真正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件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权益侵害是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因素;个体素质是青少年犯罪的调节因素;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选择是借助于心理机制来实现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高智能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涉黑团伙犯罪、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的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2.
吴杉  王缅 《家教指南》2003,(8):43-44
青少年性教育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观念,保护其不因过早偷尝青涩的禁果而遭受伤害,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公开探讨的课题。近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了美国与韩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做法,这也许能对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有一些启示。美国:两种性教育观的斗争1970年,美国全国健康状况统计中心的消息说,不到5%的女孩子在15岁之前有性行为。然而,今天的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每3个同样年龄的女孩中就有一个已经有过性行为。同时他们还发现,美国每年有300万十几岁的孩子感染性病…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在犯罪统计中其比率有抬头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因此探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特点入手、探求其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胡焕 《江苏教育》2022,(86):68-70
<正>在传统印象中,青少年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青春期等于叛逆期、麻烦期。然而,劳伦斯·斯坦伯格的《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通过解构青春期面临的“风暴”,指出孩子的青春期是父母生涯中回报最大的时期。我曾多次向爱心家长联盟、班主任成长共同体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士推荐此书,  相似文献   

15.
罗灿云 《教师》2010,(16):10-10
“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常常出现在老师们口中的一句话,也是社会有识之士心中的一个共同的忧虑。难怪我们教师感到头痛。据公安部统计,现在的犯罪嫌疑人趋向低龄化,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比率的47%,一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跌人了犯罪深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对其过分溺爱,放任他们的行为而不加管教;二是一些不良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家庭环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预防青少年犯罪年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职学校14-18岁青少年吸烟状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提供可持续性依据。方法随机抽样,确定某中职学校的2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不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被调查者自行在班内填写统一问卷,对填写不缺项的问卷作为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尝试吸烟人数47人,尝试吸烟率为23.5%;吸烟人数39人,吸烟率为19.5%;其中≤14岁的尝试吸烟吸烟人数为12人,≤14岁的吸烟率为6.0%。结论青少年吸烟与年龄、性别、成绩、父母亲文化水平相关,青少年控烟和禁烟行为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在全社会开展控烟和禁烟的活动和宣传。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王帅 《华章》2010,(11)
青少年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不但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从一个社会"边缘人"向社会"参与者"转化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它也是学校、家庭等社会问题的预设与折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但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具有多元化范式,缺少专业槽,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各国都存在着争议,但究其根本,反映的是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议,这种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即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以及对犯罪范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将对我国及国外青少年犯罪概念进行综述,谈谈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建荣 《宁夏教育》2013,(10):64-65
2012年4月,在永宁县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凶手系永宁县某中学的学生,起因是学生之间因矛盾不和找茬算账引起。据悉,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作案的平均年龄为15.7周岁,其中校园暴力占一半以上,他们往往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这类犯罪称为“青春期焦虑型犯罪”。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小小年纪动辄不顾后果,铤而走险呢?笔者以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到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家长》2004,(Z2)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在经历了1995年、1996年的低潮期后,近年来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其犯罪特点有四个突出表现:从犯罪主体分析,青少年犯罪向低龄化发展;从犯罪手段来说,青少年罪犯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涉毒案件数量剧增;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另外,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分析这几年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可以看出,这些团伙的组织水平和犯罪水平都已发展到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