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语用信息在句子和名词短语层面的句法化问题,属于句法和语用的接口问题,语用信息会在句法层面经由句法化后得到体现.讨论的重点在句子的功能层(CP)和名词短语的功能层(DP),认为以此为界,句子结构和名词短语的结构各自分别存在论元(语义)层和语用层两个层次,居于结构上层的语用层即是语用信息在句法层面句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动词、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带上名词的色彩,这种语法现象叫名词化。名词化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本文回顾了名词化的历史,在与名词化的现状对比后发现,古汉语名词化在词法、句法两个层面都有体现,而现代汉语的名词化则基本上都直接体现在词法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试着分析了名词化的规律,重点是现代汉语里名词化的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名词化所带来的歧义现象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在意念和形态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在名词化现象中,这两种语言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本文首先从整体上对两者名词化形态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再分别从词法和句法层面上对两者在构成、语法功能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外语教学和翻译以及语言交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5.
在词汇语用学框架下,以语用松散和语用充实为理论视角,分析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类型及产生理据,为名词形容词化现象提供词汇语用学视角的合理阐释,进一步探讨其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英语名词化的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利用语法隐喻、象似性、图形一背景理论及经济原则来认识英语名词化及对其进行分类,并探寻名词化形成的理据。文章认为象似原则和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冲突与相互竞争、象似性和经济原则的冲突与相互竞争促使了英语名词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8.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途径,名词化来源于语法隐喻过程中的级转移和结构构型转移。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名词化现象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认为名词化现象是人类认知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名词化现象生成的认知基础在于名词的本身固有的认知语义特征,是"事件域"内部视角的变化以及主观认知客观世界时表达突显目的的结果,除此之外,名词化是经济原则优选于象似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名词化隐喻在各类文体的语篇构建及意义传达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讨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剖析商务英语中名词化隐喻的实例,论述名词化隐喻在商务语篇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先秦至明清时期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从语义方面对名词作量词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名词作量词的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观。并从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研究英语中部分由人称名词演变而来的英语词汇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称名词可分为以下几类:或由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中的人名演变而来,或由小说、戏剧等文学、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名字演变而来,或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变而来,或由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制造商等名人的名字演变而来。这些人称名词各有不同的用途和发展演变情况,反映了英语词汇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37个专指男性和女性的新时期指人名词的研究发现,指称男女两性的新指人名词在语言中呈现着不对应现象,其中仅有39对有对应词语,专指女性的词语远远多于专指男性的词语。这表明女性在新时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参与社会的步伐也加快了,但是还没有取得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还需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3.
英语复合词法是重要的构词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几类英语合成名词的语义及其认知模式,指出它易于通过隐喻扩展词义,易于使学生培养在语境中理解此类名词词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称代词是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其特点在于:人称代词没有实体意义,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指称对象,它的具体指称总是寄寓在言语行为进行的具体语境中或连贯性话语之中,它在言语中的作用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行使指示功能,而第三人称则主要行使内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词汇中表动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 ,也是文化负荷量最大的成分。作者对龙、狗、竹、柳树等表动物、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进行了对比分析。表动物、植物名词能揭示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涵。民俗、地理等对表动物、植物名词的影响较大 ,赋予了动物、植物名词不同的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的多寡决定了该词的文化负荷量。动植物名词的文化负荷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当下个人信息受到非法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在个人信息概念被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性质及个人信息自决权进行法理上的分析,以寻求其保护的法理基础。这种保护应以个人信息自决权为核心,并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语法上还是文化上,日语和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总数量要比汉语多,但是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日语的授受动词、被动句、谓语、敬语体系、行文结构以及汉日语言语法、句式的构造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是与日本文化、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中,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来指导翻译实践,超越语言原有的构造和含义,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文化特征等更高的层次来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转指"是指名词或动词语义发生变化,转而指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名词或与该动作相关的各种对象。本文考察《周易》中名、动词的转指,由于名、动词转指内涵相包含,我们将名、动词的兼类也看作用名词的一种广义的转指。动词的转指分为动词后附加助词的转指和不加助词的转指,二者转指性质不变。  相似文献   

19.
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十分常见,而认知语境有助于歧义的辨别与消解。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对歧义句意义选择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认为,利用认知语境来研究语言的多义现象,能取得解释力更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