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2.
许亚云 《广西教育》2012,(17):96-96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互助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幼儿素质水平的一种体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被他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安慰、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指标,又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  相似文献   

4.
刘玉敏 《家教世界》2022,(27):54-55
<正>同伴合作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可以让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友谊,对幼儿社会发展和塑造性格至关重要。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园进行课题《混龄户外运动中幼儿自主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幼儿园混龄户外运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观察,以便让老师和家长重视发展幼儿社会领域合作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1]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它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及其成年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究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如何,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它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间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合作、助人、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中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现象。如,幼儿嘴上说“游戏时小朋友应当相互谦让”,可一玩起来谁也不让谁;幼儿知道“要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可面对跌倒在地的同伴却视而不见。幼儿亲社会言与行严重脱节,只会嘴上说,到了该做的时候却做不出来。这在幼儿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多数教师也反映,如今的孩子只知关心…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表明,要使品德培养切合实际确实有效,就应该教给幼儿一些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人闪常说的“亲社会行为”,它是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行为,它包括了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援助、捐献、抚慰等等。心理学研究又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我认为与幼儿园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园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这三种人际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陈旭亲社会行为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期望个人报偿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有关的自然观察研究(Bar—taletal,1982;Blackmon和Dembo,1983...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杭州市114名7~11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考察了小学儿童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种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行为意愿,探讨了儿童在四种亲社会行为上的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7~11岁儿童助人、分享和安慰行为意愿呈下降趋势,而合作行为意愿不存在年龄差异;女生的安慰行为意愿显著高于男生,其余亲社会行为类型上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