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由端午节的风俗想到端午的鸭蛋再写到家乡的鸭蛋,畅达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写家乡风俗的散文。家乡的风俗,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作者把写作的视角瞄准了“端午”这个独具江南特色的风俗节日,由“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到“家乡的鸭蛋”,继而写到“家乡端午的鸭蛋”,不紧不慢,不蔓不枝,娓娓道来,一路写去,好像行走在山阴道中,沿路是美丽的风景,让你目不暇接,但你在不知不觉中却是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3.
耿建红 《现代语文》2010,(9):105-106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曾祺就是一只文狐,所以才能写出风俗美语言美人情美统一的《端午的鸭蛋》。他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描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让读者通过小小的鸭蛋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浓郁风俗和文化意味。反复朗读此文,只觉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正一、导入新课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汪先生走进高邮,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生活的诗意。(板书: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二、自主先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出示课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点字词。2.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3.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认真读一读,写一写。生:(朗读)腌蛋、门楣、籍贯、车胤、城隍庙、鸭蛋络子。(后齐读)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端午的鸭蛋》一文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的确,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为学习散文提供了语言运用的优秀范例。汪老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端午的鸭蛋》中,汪老总能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却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让人真真地感受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俗世画卷》中的《端午日》(沈从文)、《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端午节传统习俗蕴含的情趣。2.品味文章语言,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3.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  相似文献   

10.
卢瑞昌 《广西教育》2013,(28):51-51
去年12月的一天,我到岑溪市大业镇二中上交流课,上的是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鸭蛋》。据我课前了解,学生已经对课文有所预习,于是,我精选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以后,从岑溪的特产、端午的风俗说起,巧妙地引入高邮的端午风俗、特产,然后让学生每六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集中研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习《端午的鸭蛋》,对那文白夹杂、幽默诙谐、平淡有味的语言都很感兴趣,但是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却难以理解.以往我总是很详细地给学生解释,可是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要理解《端午的鸭蛋》这种漫谈式的散文结构,理解曾经沧海的汪曾祺老先生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可真没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2.
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除了粽子,人们一般还喜欢吃咸鸭蛋。你一定会说“:咸鸭蛋有什么好稀奇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啊!”请你先别过早下结论,看完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你肯定会说:“鸭蛋原来也很不平凡呢!”  相似文献   

13.
刘迪  杜声武 《山东教育》2012,(11):43-44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家乡风俗,却被一位老人描写得意趣盎然,不简单!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认为数学与文学是相通的。这种观点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下,许多学生感到数学课堂沉闷乏味,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厌烦。我们在自我反思之外,能否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或许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迤 《现代语文》2008,(7):143-143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是“小叙事”作品。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作者的散文魅力,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今天要讲《端午的鸭蛋》。在课堂上,我按照备课时的计划,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析语言特色,最后讨论课文末段的有关问题。可是刚把课文的三个主要问题(1、家乡端午节的风俗。2、家乡的鸭蛋。3、端午的鸭蛋。)讨论完,就有同学按耐不住心中的疑虑,举手发言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得有问题。”我说:“有什么问题?”他又说:“你看吧,课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文章的第一段用了那么多文字来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冗杂。”他的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本来我准备放在这一课的最后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这时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既然学生很关注,索性趁热打铁,此时就让他们讨论吧。我就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6.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功课跳跳豆     
端午节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端午节的午饭,苋菜、虾、咸鸭蛋一定是有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正>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北京文艺》编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东北有一所大学邀请他去担任文化顾问,因为考虑到他的散文极好,而且是文化大家,所以介绍他的时候,主持人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藻,并且滔滔不绝,美词不断。坐在旁边的汪曾祺实在受不住了,便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