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书画独具风采,而且推行倡导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慎选精研法郑板桥主张读书者要慎选书籍,以“精”为本。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也极有限,如果读书者不善选择,势必导致“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了。郑板桥认为“精”,不只是精读,还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去发现书中各种疑点和问题,评论文章的真伪优劣,从而提出高于原文内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默诵于胸法郑板桥主张读书…  相似文献   

2.
板桥读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读书颇有研究。他小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读书却很用功,很自觉,能自己激励自己。人们夸他读书记性好,善于记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善于诵读罢了。一、求精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以精为本,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他在《板桥自序》中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才能远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若不善选择,势必如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阅读板桥自叙郑板桥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匙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读书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科学》2017,(Z1):66-67
<正>"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者、画家兼诗人郑板桥在《板桥自序》中的话。板桥先生平生酷爱读书,且善于读书。他所说的"精",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度阅读费时费事,但深度阅读不仅提高人的文学素养,还陶冶情操。所以,在这浅阅读盛行的时代中,只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的读书方法也与众不同,概之有“五怪”。人们皆以过目成诵为能事,他独非之  相似文献   

8.
为帮助小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特集纳一些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懂,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而且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朱熹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郑板桥的“攻探学问”法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  相似文献   

9.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善读,即是善于选择、善于吸收、善于使用,做到开卷有益。而不善读者,徒耗时间而已。李白所说的“鲁叟读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以及郑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恰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就是指这类情况。明朝有一个人叫丘浚,嗜书如命,经史子集无所不诵,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结果越读越僵化,一生少有作为。他的朋友对此曾作过分析,说丘浚读书固然多,但不会消化,所以那些书在他脑子里只等于一堆杂物,毫无用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1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有“三绝”之誉。所谓“三绝”,是指他的画、书、诗皆臻精妙。传说郑板桥罢官回乡,寓居扬州后,以书画自给,名重一时,有缙绅李某寄赠一联,上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按纸沉思其下联,良久不得,展视乃“一官归去来”,叹为妙笔。由是郑板桥三绝之名更噪。但是板轿的“三绝”中,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二百多年来,人们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他的兰竹画,几乎是家喻户晓,寸纸尺楮,皆争宝之。而对于他的诗词,相对地说,就不怎么熟悉,知  相似文献   

12.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笔者认为:古人的读书心得写得何等透彻,即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始当求所以入”重在: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终当求所以出”重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那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呢?一、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14.
板桥受骗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辞官后以卖画为生。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绝",深为当世推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苍劲。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他有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又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就有那么一些同学,书看得并不少,习作成绩却平平。“神”不“神”姑且不论,连起码的表情达意不合要求者也不乏有人。究其原因,当说是阅读还未得法。阅读本作为猎取知识的一个手段,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不少年青人,却把阅读作为装璜门面的修饰品,或作为排遣过日的消费品,这又怎能提高阅读质量呢?究竟要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功效呢?南宋学者陈善说得好,“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6.
回顾我国在封建时代,多少年来,统治阶级就把诗文当成正统,而视民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为末流,认为他用语鄙俗,难登大雅之堂。例如:唐·李肇早就说过:“有伪为《庚桑子》者,其辞鄙俚,非圣贤书。”明·臧晋叔说:“其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故多鄙俚蹈袭之语……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又说:“杂出乡语,其失也鄙。”同时又因为宋元时期的女艺人,多卖艺而兼卖笑,当时的官僚士大  相似文献   

17.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王柳先生传》中曾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拘泥于烦琐章旬,注重“会意”贯通,用现代话说读书不死扣书本的字眼,善于领会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19.
读书感悟录     
读书兴趣之由来我进学校读书,恰在共和国诞生的那年。自此与书籍结缘,尔来半个世纪矣!“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随着年岁的增大,读书的兴趣愈来愈烈。大有前人“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的旷达情怀,极易沉入“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郑燮:《板桥自叙》)的痴迷境界。倘若道出我读书成癖的个中堂奥来,似乎不外下述者三:一、别人的热心鼓励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由于孩提时代记忆过人的缘故,不消3天,就把它从头至尾背完了。然后读《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20.
享受读书     
读书是一种陶冶心性的雅事 ,兴之所至 ,便一卷在握 ,悠游其间 ,与作者心神交汇 ,灵犀相通。其情洽洽 ,其乐融融 ,尽享读书之乐 ,亦深得生活张驰之道。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受。我读书仅凭喜好 ,不沉迷于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于是 ,读起书来杂念全消 ,心净无尘 ,轻轻松松。记得曾读过曾国藩致其诸弟书 ,他在信中告诫说 :“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读到此句 ,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