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燕 《现代教育论丛》2004,(5):38-40,33
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对话式交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而,对话,这一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词,理应成为一种实然的教育实践形态。但在实践中根深蒂固存在着的独白式教育关系,正成为新课改基本精神向实然推行的屏障。知识观决定着教育观,教育观导引着教育实践。由于"传递什么知识"及"如何传递知识"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主要工作,而"独白"与"对话"这两种教育实践形态分别植根于不同的认识论(从而知识论)基础,因此,教育实践工作者知识观的转变是实现从"独白"走向"对话"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传统的科学观注重实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文化转向的科学观呼吁科学的人文关怀,后现代科学观呼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与融合。科学观的转向呼唤体现人文关怀、走向生活世界、凸现科学道德教育的和谐向度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论和方法层面的革命。本文从价值论、认识论角度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从外烁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由单向传授的教学观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具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葛晓红 《成人教育》2004,(11):26-27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二者矛盾冲突不断,但通过对它们发展历史、现状和 未来趋势的分析、思考,不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应该走 向融合。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20世纪后叶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盛行于西方世界 ,并对曾经流行并仍存在于现行教育中的知识传递观以及相应的传统的认识论发起了攻势强劲的批判。为了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以及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模式 ,我认为对建构主义从哲学与心理学两个方面追根溯源是十分必要的。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渊源   (一 )维柯的“新科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 ,建构主义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哲…  相似文献   

6.
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维困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受到一种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影响 ,人文教育陷入了惟概念的惟理性主义思维洞穴之中。立足于“人文”与“科学”的比较视野 ,从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语言与真理、概念思维与非概念思维等多维角度 ,从人与不同知识的相互关系 ,可以揭示出人文知识的某些特征。人文教育必须尊重、继承和回归中华人文的优秀传统 ,发挥“象思维”的教育智慧 ,走出片面强调概念思维的教育“泥潭”。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走向融合的思想在教育界似乎成为共识,这一融合论是以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划界为思想基础。这里隐含着一个命题,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而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因而科学教育看似与人文无涉。不可否认,人文社会学科内蕴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价值,但是科学教育同样潜藏独特的人文精神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尽管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实体,但是研究的主体是人,人  相似文献   

8.
当前比较盛行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与传统的认知主义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两者存在若干共同之处,但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两者更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异。为了更深入地把握这两种重要的理论,文章主要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乐传永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人性革命”两大挑战。面对这两大挑战,使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状态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的实现以及社会进步、发展等对教育提...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育是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纪之交,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因此,一种新型的教育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这种教育观不是对传统观念的机械否定,而是历史的继承、沿革,是传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整合态势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界的理性建构,不仅表现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伟大创举,而且蕴涵着"人为自己立法"的本体价值。试图突破工具理性的视角束缚,着眼于对自然科学进行形而上的价值透视,通过分析和揭示"为知识而知识"所蕴涵的真理、自由和平等的本体价值,以说明自然科学在为人类价值世界的构建中所体现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和"公式化"对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等.我们应全面发展自然科学,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树立科技伦理观,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两个最大子学科,人文科学着重研究"人",社会科学着重研究"人的世界",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学习如何做人;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因此,中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同样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按照"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中学人文课程设置可以这样构想: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改为"人生品德"课,以人学系列(含人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子学科)知识为其全部教学内容,而将现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人文世界知识剥离出去;设置"人文世界"课以替换试验区的《历史与社会》课,同时取消单科历史课与地理课,"人文世界"课的内容是全部人文世界学系列(含社会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和人文自然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学学科面临“危机”成为近些年热议的学术话题。然而,从建制和理智层面来分析,高等教育学建制“危机”其实并不存在。个别高校对学位点和研究机构的调整是一种正常的改革行为,并未有充分证据说明在全国范围内该学科的建制出现全局性崩溃;理智“危机”也并不存在,持“危机说”者实则是对高等教育学抱有非合理的“自然科学化”固念。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经验来看,自然科学化并非解决人文社会学科所谓理智“危机”的“灵丹妙药”,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有所区别的知识结构和发展特点是其正常属性而非理智“危机”。故而,与其说高等教育学学科面临“危机”是一种事实判断,毋宁说是一种警示象征和推动学科再发展的话语策略。面向未来发展,高等教育学应着力于回归知识本义、聚焦中微观研究、推进技术学建设、发展特殊性理论以及构建完整学科力量,谋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须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政策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强调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统筹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文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两大思想维度,缺一不可。从近代开始,科学与人之间发生了严重冲突,新世纪展现出两种化交融的前景。从社会历史背景、科学自身发展、新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几个方面,都显示出科学与人从冲突走向交融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将促使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吸收,程序已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且在现实生活、理论研究中广泛运用。但在人文社科领域对程序概念的研究很少上升到哲学层面,因此,对程序概念的含义进行探讨,对其涵盖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程序一般”进行深入研究,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DEA-Dagum基尼系数—收敛性检验方法,依据2009—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量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分析区域差距及其收敛性.研究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知识传播效率依次递增.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低下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低下的双重影响,纯技术效率低下影响更大.大部分省份处于规模报酬收益递减状态,区域内差距是全国整体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全国及三大地区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差距均存在不同类型的收敛.  相似文献   

19.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文学素质的培养可从开设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的公共选修课程、大力实施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以及运用人文科学理论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