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历史性实践所开辟的新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所蕴含的均衡伦理特性说明了它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化,其价值内核所寻求的是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动态协调与平衡,协调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伦理本质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反映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就是要求实现优质均衡的全面发展,从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精神文化气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凸显协调与均衡伦理特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形成一种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伦理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仁学》与中国伦理的近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化批判,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他以以太一仁一通一平等的构思理路,熔铸古今,会通中西,以突破中国传统伦理,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建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伦理精神的伦理价值体系。《仁学》体现了他希望实现中国传统伦理近代转换的高度的化自觉,以及对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价值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专制统治提供思想基础,生长不出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精神。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从传统家长制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更新为现代自由平等的新道德体系,同样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新陈代谢的必然。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并不照搬西方模式和东亚模式,而是充分体现世界现代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当代社会里,继续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为社会行为规范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学者从文化、宗教等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精神动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建构的纬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传统儒家和儒商文化精神资源的传承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建设应落实在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伦理思想渊源,蕴含丰富的时代伦理表达和深刻的伦理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价值之基,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向度.从思想渊源上讲,人民至上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从时代表达上讲,人民至上完整回答了“我是谁”的道德本体论问题、“依靠谁”的道德主体论问题和“为了谁”的道德价值论问题.从精神辨析上讲,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义与利的兼顾和德与法的并举.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道德发展的伦理向度,具有科学性与彻底性,受到人民群众认同并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及具体规范在商业活动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体的内在价值系统。从本质上看,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主义商业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独特的经济伦理精神,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商业行业性质和要求的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实践伦理精神。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追求上功利性与道义性的辩证统一;经营理念上竞争性与协作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意识上理智性与情感性的辩证统一;观念构成上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西化派的伦理思潮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西文化讨论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陈序经等人。他们以整体性反传统和整体性西化为思想基础,对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以及道德价值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注重感性的伦理观,构成了与早期现代新儒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当代中国"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对生态危机发生之源的科学批判,也有对生态文明美好世界的伦理建构,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超越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塑造生态强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从理念外化为实践,需要党的领导、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同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的生态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生态运动,引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文化范式、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这就导致两个论题:生态伦理和绿色经济,前者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伦理世界,后者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经济世界,它们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帅 《林区教学》2009,(10):35-37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的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导向的生态文明为重塑美好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的方向。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需要从全球精神资源中汲取智慧,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可以为其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公开和流传下来的虽然很少,但不失为中国伦理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资源,《板桥家书》作为传统家书中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作者以家书的形式表达了关怀人生、关爱生命的仁爱思想;注重人生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大丈夫精神;注重社会公正、诚信、追求平等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笔者试图挖掘其伦理价值,寻找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为新的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文化意义上它是文化模式的转变。我国的现代化可归结为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转型,即从农本社会以血缘、地域、经验、天然情感为文化基因的文化伦理模式过渡到以理性的、法制的、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契约型的文化伦理模式,目的是要形成以现代性文化伦理为基础的社会运行机制。但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伦理迟滞于现代化的要求,对现代化是一种阻滞。这种文化伦理的迟滞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代化的动荡,出现发展的异化、反现代化、道德危机等后果。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使得传统伦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传统伦理内在的特点和外在的因素使得传统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悲剧性色彩。所以当代中国的伦理必须重建。在重建过程中既要反映当代中国的历史进步性,更要借鉴人类伦理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整个伦理大厦的重建应该从以”公平、自由、宽容”为核心的伦理精神的重建开始。  相似文献   

16.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斗争精神不仅能够战胜各类风险挑战,而且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因此,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的意志与理性、斗争的至善与应当、斗争的自由与义务、斗争的正义与勇敢等构成了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在造就人们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斗争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实践中人民立场的道德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现代管理应追求伦理。从理论上看,管理中本来就包含有“伦理因子”:作为管理技巧的制度是以伦理为基础的;管理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的管理行为是受伦理的制约和影响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儒家的合乎道德的管理即强调道德是管理的价值目标的思想和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伦理道德的管理价值的思想,充分说明管理应追求伦理;而现代管理中的经济丑闻、社会压力、激励竞争等因素则迫使管理追求伦理。现代管理应追求的伦理由积极负责、秉持目的人理念、推崇合理的价值观、注重自律和追求卓越等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今称谓语尤其是亲属称谓语,鉴于社会变迁、家庭结构等原因,凸显出以血亲为中心,姻亲称谓语血亲化,旁系称谓语亲疏关系逐渐淡化的简化特征。分析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尊老敬上的伦理礼制、西方个体本位主义文化价值观影响等,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人伦、讲究文明礼仪,建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平等、和谐的新型人际亲属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是一个时代“伦理精神”的学理化表达,因此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互动与节律的关联语境中,检视和反思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利弊得失,从而解释其真实的理论图景和学术潜能。具体而言,即通过互镜式的学术评价,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三大挤压或三大精神文化挑战,解析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