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的演变是影响该问题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对制度演变进行多维度剖析,找出其存在的制度障碍并进行清除,才能保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子女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政府制定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财致政策体系,但由于在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财政困境,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仍然是个未解决好的难题.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政府应采取以下几项财政措施:一是建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制度;二是建立地方政府问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制度;三是楚立中央政府"动态经费拨款制度";四是建立民办学校"政府财政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妥善处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事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备受瞩目,深受学术界关注。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态势、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为后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开辟一条快速进入该领域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然存在入学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学校的义务教育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改善流入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北京市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定已相当明确,各区县依法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策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从降低借读费到免除借读费,带来流动人口子女数量的急速增长,使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与平等就学机会的缺乏、教育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初探期、拓展期、细化深入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主要是调查和政策建议;第二阶段在继续进行调查和政策建议的同时,环境与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引起了较多关注;第三阶段研究在教育公平问题、城市学校和教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表现出细化深入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7.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在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出台的政策变迁,以及这个问题的解决进程,指出流动人口女子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并从转变流入地政府观念、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数量监控等方面提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务工人口的增加,流动学童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革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提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的作法,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初探期、拓展期、细化深入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主要是调查和政策建议;第二阶段在继续进行调查和政策建议的同时,环境与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引起了较多关注;第三阶段研究在教育公平问题、城市学校和教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表现出细化深入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下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提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流入地学校,与流入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好这批流动的学生,使他们真正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如何让每一位进入我们学校的流动外来民工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教育财政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均与教育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财政角度看,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明确政府对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财政责任,加强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流动人口中贫困家庭孩子实行特殊资助政策,部分地补偿他们在公立学校的学习成本。在政府财政约束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扶持打工子弟学校,改进其办学条件,提高其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慈溪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及其学龄子女大量增加,对慈漠九年制义务教育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成了慈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难点。慈溪市充分发挥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吸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使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张玉婷 《中学教育》2009,(11):25-28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两个为主”的教育政策是教育部门出台的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原则,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和“两个为主”政策的分析,指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同时提出了用“教育券”制度解决的优势和可能的困难;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则是解决该问题应该坚持的指导方向,同时指出了该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俨然成为学校普及与落实义务教育的新难点.文章基于调研基础上对安定区西关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史务教育状况进行描述,并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动人口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加大,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产生重大影响。本期特推出下面的长篇通讯,以便让大家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该问题能尽早得以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义务教育有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目前一些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以及法律意识缺乏等原因,他们的教育权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建议改革这种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各项制度,通过将流动人IZl子女教育正式纳入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观念等措施来使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完善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做好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本文从政策制度角度剖析了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具有法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为其提供经费是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建立中央财政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明确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职责,试行"教育券"等机制来保障流动人口义务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产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目前全国有几百万学龄儿童在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里生活,其在义务教育上是被边缘化的,他们极有可能是城市未来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应该比其他学校更加重视德育的作用,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德育,引导他们走向自由和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