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文中将“可汗大点兵”的“可汗”注释为“皇上,少数民族君主之称”,将下文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天子”顺释为“上文的可汗”。同样的注释也还可见诸其他一些版本。讲课时,有学生发问;这里的“可汗”与“天子”是两个人呢?还是一个人两  相似文献   

2.
学习《木兰辞》,大家都说木兰是“爱国精神”的典范。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木兰在叹息声中出场,因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由于“可汗”的无理征兵才使得孝敬父母的木兰为解父难,无奈之下,被迫从军。“东市买……西市买……”,很多人认为这几句表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记得古诗中有“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这只是一种铺排手法,怎么就能体现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呢?当出生入死的木兰得以幸存回家时,家人欢迎她的场面是多么热闹,木兰对还女儿…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引陈代和尚智匠编的《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木兰是北魏鲜卑族的姓氏之一。我国古代北方民旅有尚武的风习。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初,北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了长期战争。这大约是木兰从军故事的背景。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木兰诗中君主或称可汗或称天子,木兰家在黄  相似文献   

4.
表演片断:木兰辞官还乡人物:天子、木兰、爷娘、阿姊、小弟、伙伴、送信人道具: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根木棍、一块木条、一个鸡毛掸子、一面小镜子表演内容:天子(戴着用报纸做的皇冠坐在"明堂")送信人(手拿鸡毛掸子)报:木兰从军多年,奏凯而归。天子:请木兰进宫。天子与木兰对话。木兰辞官还乡。村里人(急跑):"木兰她爸她妈,木兰回来了。"爷娘(弯腰相扶拄着木棍)出来迎接:我的孩子,你总算回来了。想死我们了。阿姊(对着一面小镜子梳头打扮):妹妹多年不见,等我打扮漂亮点。  相似文献   

5.
"老师,《木兰诗》有个地方写错了."一个调皮的小男生说."哦?你说说看." 这个学生指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明明是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为什么木兰却说送"儿"还故乡? 我很欣喜,是个好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曹熙《〈木兰辞〉新考》一文。作者结合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鲜卑石室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33年)的石刻祝文,参照有关史料,考证木兰确有其人。《木兰诗》是木兰亲自写的。文章说,木兰,正写作穆兰,鲜卑族人,随父在河套定居。公元429年可汗又大点兵,即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珪发动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据通鉴记载,拓跋部先世酋长称可汗,对皇祖称先可汗。其时,木兰的父亲已老,不能出征,家中又无长丁,木兰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争进行了十二年。木兰在黑山头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边防重镇报到,当通信传令兵。“万里赴戎…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在文题下确定了本文的两个阅读重点:①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②情节曲折生动,叙事详略适宜。2003年12月,我在江苏省N中学初一(11)班执教这篇课文。按照教材要求和教学参考书的意见,我将这两个阅读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在即将结束本文的教学时,S同学举手要求发言,他说:“我认为木兰根本就不是什么爱国英雄,昨天晚上,我看了《射雕英雄传》,郭靖他们都喊铁木真为‘大汗’。本文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也就是说,木兰根本就不是我们中国人,木…  相似文献   

8.
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时期,反用中原王朝"以夷制夷"之策,对中原王朝推行"以汉制汉"之策,先后在隋唐交替之际和武则天废唐立周期间先后多次册封中原"可汗",如隋唐之交刘武周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武周时期阎知微被后突厥可汗默啜册封为"南面可汗"。"以汉制汉"策略的推行,表明突厥统治者已精通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之术,通过适合自己的策略操控中原王朝,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  相似文献   

10.
“木兰现象”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兰现象"略论秋禾1993年5月26日至5月28日,在河南虞城县举行了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会上,省内外的史学家、文史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雕塑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台湾学者共七八十人,齐集一堂,考证木兰生平,探讨木兰精神,可谓木兰研究史...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代父去从军”的勇敢的决择。  相似文献   

12.
影片介绍咦!这是木兰的故事吗?古乐府《木兰词》里未见奶奶、李将军、木须龙、幸运蟋蟀这班人物,原诗里的姐蛆反而不见了!“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居然成了一只狗的名字!木兰奏凯班师时“归来见天子”也成了“救天子”!这洋电影似乎想彻底改变木兰故事!然而,这终归是中国传统题材第一次在迪士尼出现,也罢,权当人家第一次吧。  相似文献   

13.
董瑞祥 《留学生》2012,(11):28-29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  相似文献   

14.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忙些什么?语文教师到底在忙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的现象之一:语文课堂的无目标倾向案例:《木兰诗》中木兰形象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生: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坚强、孝顺,不贪利益,热爱祖国,万人景仰的巾帼英雄。(教师板书相应词语)几个学生为木兰是否爱国展开了争论。生1:我不太理解热爱祖国,她只是替父亲去从军。生2:如果她不爱祖国,就不会替父亲去从军。生1:如果不去,父亲会被抓。生2:父亲老了,可汗会理解。生1:那个社会,谁来理解你。生3:如果不热爱祖国,不全心力战,就不会胜利,如果木兰不热爱祖…  相似文献   

16.
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叫“雄”;能产生卵细胞的,叫“雌”。民歌《木兰诗》,写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回归家中,脱下戎装,恢复女妆,然后出门看伙伴,把伙伴们都惊呆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接着写木兰自豪地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的“雄  相似文献   

17.
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畅谈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以下为该问题的教学片断。生1:我认为木兰很孝顺。你看她为了年老的父亲,竟然不顾危险去从军。生2:我认为木兰是个女英雄。战争那么可怕,她一个女孩子竟然敢去,而且屡获战功,还得到天子的嘉奖。她也很聪明,十年战争生活竟然没有暴露女性身份。生3:木兰不留恋富贵,而是珍爱平常人的生活。可见她勇敢杀敌只是为了保卫国家,品德很高尚。生4:木兰也很勤劳。你看课文开篇就描写她忙于织布,可见她不仅孝顺而且很勤劳。此时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木兰形象的理解还有些粗浅,只…  相似文献   

18.
“天子”考     
“天子”一词,产生于西周。西周之前,商人不称“天子”。在商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有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天子”一辞出现。《史记·股本纪》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乃是根据后人的观念称呼古人的。在卜辞里,商王称“王”,称“余一人”。《商书·盘庚籍》里盘庚也自称“予一人”,不称“天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汤乃践天子位?”会不会天禄石渠别有所藏?或太史公另有其据呢? 不会的。天禄石渠我们虽不可见,但从大量的卜辞来看,商代帝王与上帝的关系紧张,商王武丁就经常担心着上帝会不会作祸于自己。他问:“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还问上帝会不会降(?)(饥馑,一说干旱)于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致咎于自己。如此担惊受怕的商王,那里还会想到去做受命于天的“天子”呢? 周代之前,人们对“天”的认识,还没有和万  相似文献   

19.
“明驼”一解《木兰诗》中有句云:“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句,《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诗——古辞”于“木兰不用尚书郎”下原为“愿驰千里足”,而后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始校改为“愿借明驼千里足”。这一改动,就带来了诠释上的一个难题,即什么是“明驼”,也即“驼”上为什么加一“明”字?历代考索,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考察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历史上的政治语言——“可汗”“可敦”的词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笔者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认为“可汗”“可敦”各由“可和汗”“可和敦”组成的偏正结构词组。经过搜检发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可汗”“可敦”来源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在蒙古语族语言中也似乎已经很难寻觅其历史踪迹,而在阿尔泰语系的重要成员——朝鲜语中至今保留着其本义,即“可”“汗”“敦”三个音节的基本字义,分别为汉语的“大”“天”“地”之义。各词词义又深度契合北齐魏收所撰《魏书》所记乌洛侯国界内石室之壁祝文所刊“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之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