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这一漫长时段中,出现了一大批审美倾向与创作范式大体一致的词人,西蜀词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中,西蜀词人的艺术追求是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这种明确的艺术追求和轻细香软的词风对于后世词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西蜀词人并非花间词人的别名,他们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其词的创作,还是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词的诗化、雅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这一漫长时段中,出现了一大批审美倾向与创作范式大体一致的词人,西蜀词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中,西蜀词人的艺术追求是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这种明确的艺术追求和轻细香软的词风对于后世词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西蜀词人并非花间词人的别名,他们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其词的创作,还是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词的诗化、雅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西蜀花间词派以西蜀籍词人为主。其诞生与形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受长安花间词派的直接影响,二为西蜀君臣对花间词的喜好与互为倡行。西蜀花间词派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宫廷词人群体。其花间词虽源于长安花间词,但却有着其自身的个性风采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和凝词     
和凝是花间词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位,首先他不属西蜀词人,其次他仕途平顺,官至宰相。由于经历、身份的限制,和凝"善作艳词而不可为"的矛盾心理就更为突出。本篇从创作心理、意象群、表现手法3个方面对和凝词进行论述。和凝既有一些优美之词,也有一些低劣之作,但并不能因此将之斥为"无行文人",不加区别地一味抹杀。  相似文献   

5.
词是从隋唐以来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和诗的产生一样,词也是最初诞生于民间,后来进入文人创作的阶段。花间派词人及其作品奠定了词的基调,确立了以描述艳情为主的歌词创作特色和温婉柔媚的创作风格,他们的词作以男女艳情为题材,以婉约清丽为本色,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词人新题材的开发主要指咏物词、感怀词、和哲理词。这些歌词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咏物词的价值在于为该类词的艺术发展开辟道路,寿词的意义更在于词史上的传承作用。羁旅行役、感怀、酬唱等歌词为主体情志的抒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前期某些词作表现了词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怀以及生命本体的思考,使歌词具有了议论化和理性的思致。  相似文献   

7.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8.
万贺宾 《文教资料》2009,(18):27-29
叶梦得的<临江仙>词,占<石林词>近1/5,其内容主要有酬赠唱和词、游记写景词、咏物词三类;其词多以组词形式出现,语言风格融清新自然与旷达超逸于一体,喜用同韵创作,句法相对单一,但也能同中有异,未有单调乏味之感.并且词人善于在创作中化用前人诗文典故;词人选用"临江仙"词牌作为创作工具,和词牌体制短小,易于把握以及易写怀古伤时题材有关.叶梦得之词,是苏词向辛词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临江仙>词正体现了这种过渡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南唐有国的40年,是词体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教坊乐人和豪门家妓共同造就了南唐雅音渐作的词乐环境;词曲之中变调与创调的增加,更拓展了和乐歌词的创作空间.以君臣欢会和朋僚宴集为主的创作环境,又促使南唐词人远离市井倡风;其以饱学之士而为抒情之作,遂使南唐词风渐趋雅致.  相似文献   

10.
晏殊,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在北宋文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在诗词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对后世词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据统计,晏殊创作了一万多首诗词,但许多已无处可寻,仅存136首《珠玉词》,还有诗一百多首以及一些残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晏殊的人生历程与创作习性浅谈《珠玉词》词风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宋元之际南宋遗民词普遍存在“以词存史”的创作现象.存史纪史的叙事性主题、词人行迹的叙事性记载,拓展了词体的功能结构,使南宋遗民诸家词作具备了叙事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遗民词人这种创作实践,在部分词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可视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自觉.纪实手法、褒贬笔法、铺叙手法及联章体的运用,可视为词人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晁补之是两宋创作《洞仙歌》词最多的词人,《洞仙歌》也是晁氏使用最多的词调之一,其缘由包括该词调本身的声情美、师友的创作引导和词人高风旷放的性格。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开拓了《洞仙歌》词咏物和游仙的传统,发展了词调的体制,在《洞仙歌》词填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理应获得更多重视与投入。  相似文献   

14.
"词史"说自清初被提出后,便一直存在于清代词学中。起初出现于词选序言及词评中。发展到晚清,常州词派从尊体角度出发,认为词也应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词史"意识在部分词人的创作中初露端倪,"词史"概念却并未成形。直到周济借"诗史"概念明确提出"词史"这一具有确切含义的术语,"词史"观念在越来越多的词人创作中得到体现,词史概念基本确立。"词史"观念是在特定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并且是由一种模糊的意识发展成为晚清的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5.
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成为受姜夔词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南宋遗民词人。共同的人格追求、相似的人生际遇使这些南宋遗民词人非常尊崇姜夔,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典范。以这些南宋遗民词人为主形成的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这是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在思想上没有看轻看贱词,而且在创作中大大改变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词的狭小格局和境界,在对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词境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苏轼等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绝大部分词人与西蜀君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性情的角度探究前后蜀两位后主王衍、孟昶的特点,以阐释他们对花间词人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八旗闺媛高景芳是清初重要的女词人之一。其词既注重借鉴前人的典范之作,博采众长;又能在借鉴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为女性词题材的拓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后人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树立了典范。她积极学习填词方法,力图开拓创新,表现出自觉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由于坎坷的人生经历,黄庭坚在词作中表现出或表层单一或复杂多维的情感流向,这种主体介入型词作的创作,体现了黄庭坚对苏轼词体革新的继承和发展,这使他成为两宋之间词体发展转变的一座桥梁,对后世词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