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白萝卜和绿茶为原料,研究了白萝卜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确定了白萝卜绿茶复合饮料中各个成分的最佳配比.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白萝卜汁的添加量为25%、绿茶汤汁的添加量为40%、蔗糖的添加量为5%、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1%时,产品的风味最佳.在此配方下的产品为淡黄绿色,风味协调,澄清透明且具有浓郁的白萝卜的特有清香和绿茶的茶香,在加入0.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后,产品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大量科学研究证实,绿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等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绿茶一年有三季,分别为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春茶和秋茶的口感相似,但是市场价格却相差几十倍,但是其主要成份是否有差异,并未见报导.该研究用国标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对南京地区新鲜的春季茶和秋季绿茶样品中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进行分析,两者的实验结果都为春季绿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的量高于秋季绿茶.  相似文献   

3.
段飞 《华章》2011,(34)
以绿茶、鲜牛乳、蔗糖为原料,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后,研制出一种保健型酸乳.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绿茶添加量为0.5%,接种量为4%,发酵时间为6h,发酵温度为43℃为最佳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绿茶烘焙这一过程的复杂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预测和SVM的绿茶烘焙过程温湿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灰色预测和SVM分别对绿茶烘焙过程中的温湿度做预估,为了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和,笔者选用熵值法确定各预测子模型的加权系数,进而得到了更为精准的绿茶烘焙过程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保证温湿度的稳定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分类     
《现代语文》2007,(10):70-70
中国茶主要分为三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将四种梅州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提取物分别添加到鲜榨花生油和食用山茶油中,研究其对食用油脂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油脂酸价变化评价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四种绿茶茶多酚提取物中以马图绿茶的保鲜效果最好,在两种食用油脂中的最佳添加量均为0.03%,当存放温度为20℃时,自然保质期可达30 d.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绿茶中紫外吸收剂的工艺参数,探讨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采用RSA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绿茶中紫外吸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以60%的乙醇提取次1次,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为50min,料液比为40 mL/g,紫外吸收剂的最大吸光度值为0.597.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日照绿茶内的微量元素并且提取茶多酚。方法:在测量日照绿茶(市售)微量元素的基础上,用正交法考察了外在因素对日照绿茶中茶多酚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根据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提出日照绿茶中茶多酚提取的优化工艺。结论:此方法提取日照绿茶中茶多酚的效果较好且对于日照绿茶的化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茶渣中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热水浸泡过的绿茶渣为原料,采用碱性提取法制备膳食纤维。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绿茶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极少,没有提取的经济价值;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NaOH浓度为0.4mol/L、处理时间为60min、提取温度为50℃,此时提取率为34.64%。  相似文献   

10.
绿茶具有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菌杀菌、消炎止泻等多种功能。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计数法"了解绿茶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杀菌效果,及自制绿茶面膜、绿茶洗面液并将其进行开发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绿茶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杀菌效果,学生自制的绿茶面膜及绿茶洗面液对面部皮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开设本项应用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普洱市澜沧县惠民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130年,古茶园的茶具有美好的香气和品质特征,被普洱市当地人奉为上品,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贮藏几年后,香气和优良的品质特征更为明显,为揭示古茶园茶香气和品质特征的变化,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普洱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古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和测定。贮藏在自然环境下1~6年,汤色由淡黄色变为红黄色,地域香变为淡淡陈香,滋味由微苦涩纯正味长回甘变为入口微涩微苦、舌底微涌泉、醇感、滑顺、味长、纯正;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TR和TB分别增加0.5%、4.96%、0.565%和0.395%;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TF分别减少6.13%、2.63%、1.04%和0.068%。为普洱茶的研究提供数据.便于古茶园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农药残留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茶叶大规模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仍不可避免。在茶叶农药残留自然降解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农残降解方法来降低茶叶农残,对于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概述了茶叶农药残留降解过程及方式的研究情况,并展望了茶叶农残降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有代表性茶园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茶园土壤硒与茶叶硒的相关性及理化性质等因素对茶叶硒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皖南茶园土壤硒(全硒)与茶叶硒(全硒)呈正相关,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茶叶硒含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及pH值等均对茶叶硒富集存在明显的影响,即茶树对土壤硒的吸收利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富硒茶叶的开发和皖南富硒土壤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对不同季节采摘的铁观音荼香气组分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春、秋不同季采摘的铁观音茶中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从春季采摘的铁观音茶中分离并确定出12种化学成分,从秋季采摘的铁观音茶中分离并确定出6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5.
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测得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3.65%.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2.40%。用GC/MS法分别从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离并确定出42种和19种化学成分,并对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普洱生茶、熟茶与红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熟茶及红茶在278 nm处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谱图及化学成分.普洱生茶保留了较多的ECG,EGCG以及C等多酚类物质;红茶因其酶促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而普洱熟茶的湿热作用却只形成一定量的TR,未氧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也较低,ECG和EGCG几乎完全氧化,且氧化产物中不含茶黄素类.  相似文献   

17.
孙秋香  肖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8):47-49,57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著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从茶籽中提取茶油和茶皂素的方法以及利人茶油和茶皂素制作液体肥皂的过程.将茶油脱色皂化后配入茶皂素便可制成一种新型纯天然洗涤剂.对其性质测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长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考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地。其衍生出来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丰富多样的,这为长兴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先天优势。但目前,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仅限于观景看物等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没有形成独立的茶文化主题专项旅游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销售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这与长兴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极不协调、极不相称。应从区域旅游发展理论的视角看长兴茶文化旅游,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另辟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