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于细微处见功力中国铁道出版社安鸿逵如果说编辑加工工作是雕虫小技的话,那么它也是微雕技艺,是一门在细微处要下功夫的技艺。因为,要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疏忽的话,很可能会给一本整体很好的科技图书或一篇不错的论文留下“白壁微暇”。笔者在复核稿件时发现,初做...  相似文献   

2.
1月9日的人民日报13版《国际周刊》,做了一个《国外医疗扫描》专版。国外先进的医疗方式固然吸引人,但笔者的目光却被版面中下部的一个小专栏《服务台》所吸引。《服务台》的内容是:“为方便读者阅读,现将本期《国际周刊》文章中出现的外币与人民币的大致比价刊登如下,仅供参考……”医疗费用是当前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医疗系列问题中最受关注的。读者读到有关国外医疗的文章,很容易联想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国内医疗,但面对满眼的外币价格,大多数读者并不清楚外币与人民币的比价,尤其是一些我国读者少见的外币。如果没有比…  相似文献   

3.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有这样的魅力。人们一接触它,就会被吸引住,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而且受到感染,得到教益。新华社1月22日播发的新闻稿《一代名记者彭子岡辞世》,就是一篇具有这种特质的成功的新闻作品。这篇新闻有3个不同凡响之处: 一、导语简练明白,而又不落窠臼。以往报道逝世消息,总脱离不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人民艺术家金山逝世》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而《子岡辞世》另有新意髡咴谙⒌目沸吹?“彭子岡,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名迹的女记者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一句话简洁明了,既具备新闻  相似文献   

4.
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险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乎其难哉”,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  相似文献   

5.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时传祥是溘然长逝的人物了。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来写他们,写什么,怎么写,都是颇费思考的,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说,要发掘出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寻找时传样》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从时间跨度上讲,这篇通讯所  相似文献   

6.
有一幅鲁迅先生的漫画头像,是用粗铅笔画出的,以极其洗炼的几笔,便把鲁迅的面部特征完全显示出来了,这是从头像的整体来观察,如果从头像中的局部来观察,鼻子、眼睛、嘴巴都画得不完整.这就叫作传神之笔吧! 这幅头像画,我还是在五十年代初看到的,画是产生在解放以前.尽管看过一次,也只有十几分  相似文献   

7.
清人贺贻孙在《诗筏》中曾言:“吾尝谓眼前寻常景、家人琐俗事,说得明白,便是惊人之句。”作诗法则如是,那么新闻写作呢?我们说,新闻记者也应独具慧眼,从看似平凡的事情中找出新问题,窥出新动向。就新闻事实本身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如长河浪花,流动不居;似飞星过水,稍纵即逝。这种动态新闻,在于分秒必争地去“抢”,抢来越新鲜,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高。另一种新闻事实则是刚萌发的新问题、新动向,这种事实一般人也经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史上来看,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一般有两类:一是以新取胜,一是以全见长。以新取胜的著作又有两种,或者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因而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或者提出了一个精辟的学术见解因而具有振聋发聩之效。以全见长著作也有两种,或者兼收并蓄因而具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或者批判继承因而具有继往开来的风格。无论是哪一种著作,只要能够“自成一家面目”,都能在学术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老婆疙瘩》在丁玲的散文中不属于名篇,字数不足800,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就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情,被作者锐利的眼睛发现了,写的是小事情,着眼点却在一个大问题上。 散文以《老婆疙瘩》为题目,是在提出问题。什么是“老婆疙瘩”呢?“是纺线时断了头又接上去的一种成团的疙瘩”,散文的题  相似文献   

10.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开农家月令书之先,是我国古农书系统中别有影响的一部。《四民月令》成书之后,辗转流离,原书未免于亡佚。其现存部分史多不载,仅见于《齐民要术》、《玉烛宝典》的引录,以及之后类书的转抄。该书原貌现已难以知晓,其残篇幸得大家的搜辑校释,史料价值也可昭然后世。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该书性质的判定一直存在偏差,传统的观点认为《四民月令》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经济,把该书视为地主庄园中生产和生活行事的实录。如已故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曾先后在《四民月令校注》和《中国古农书评价》中申述了这一观点,认为《四民月令》体现的是豪强地主的“相当富有的生活”。笔者就书中二千余字反复研读,并结合考察作者的生世履历,深感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四民月令》实质上是生活在农村的大众经济活动和日常行事的真实的多方位的反映,而非所谓的庄园经济实录。  相似文献   

11.
王映之 《新闻世界》2014,(10):151-152
戴上耳机,关掉一切光源,将自己置身于黑暗中感受这部电影。当周遭的一切与眼前的宇宙融为一体时,耳畔传来的声音是那么真实。电影不再是电影,是一场伴随主人公生死沉浮的旅程。我们对于外太空毫不了解,因为陌生所以恐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像婴儿依赖母体一般,在孤立无援的太空中期待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地心引力》凭借独特的听觉效果将观影者包裹其中,传达声音的手法十分自然,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在《菏泽日报》近些年的获奖作品中,有不少作品在采写时的线索捕捉颇见功力。如果当时记者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这些后来写成精品佳作的素材线索很可能被忽略掉。而新闻敏感,含蕴着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深刻程度和思想水平,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这里试析三件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以期对广大记者如何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13.
云贵高原上的云南昭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从拿起饱含文化之墨的笔那一刻起,他们代表的皆是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书写的都是这里的传奇.彝族作家吕翼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吕翼最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生为兄弟》,以乌蒙山区、金沙江畔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在脱贫攻坚时期,交通厅下派驻村帮扶干部贺南森和乌蒙山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马多,在长达近20年的人生经历中,几乎都在做驱除穷鬼的种种抗争.他们在升迁等问题上结下的爱恨情仇,最终因共同的梦想,结下了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大爱真情……  相似文献   

14.
这篇散文,无论从结构、从意境、从语言和从韵律方面看,作者是以诗的心境来写的。泰戈尔是印度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巨匠,他的诗精短美妙又富有哲理。《库帕伊河》体现了他的诗的风格。 我们着重探讨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语言的亲切感。作者所描写的是一条自己熟悉的而又极其普通的河流,既没有可介绍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可穿插于文中的神话传说,更没有如江海一般的磅礴气势。所以写起来就要避免平淡无味。作者在描写时,把浓厚的感情灌注于朴素的语言,创造出艺术气氛,增强艺术效果,让读者始终浸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浪潮初露端倪。虽然理论界对此尚有争议,但“山雨欲来风满楼”,特别是伴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步伐,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新经济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无疑成为一个重大而又时髦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现在报纸副刊登载的散文,优美短小的故然常有,但一些散文往往下笔数千言,读了半天,所得甚少。究其缘由,是因为作者游一地,遇一事,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细大不捐,尽行写入,以致全文像葡萄架一样四处蔓延,郁郁葱葱却难觅主干。这种写法并不可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一些散文虽说是供人陶冶性情,养心自娱之作,也应该适应时代生活快节奏的要求,写得尽量精短。这里,特选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些分析,以供有志于此道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2000年10月获得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时,冯并还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冯并在《经济日报》是老资格,有着27年从地方到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经历,又是国内最早一批新闻学硕士之一,这些为他在报纸采编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80年代初,冯并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任《大地》副刊编辑,于散文、诗歌之外,以杂文新秀著称。80年代的《人民日报》文艺部袁鹰主部,李希凡、缪俊杰副之,名重一时的兰翎、姜德明和漫画家英韬等都是各组的组长。冯并后来回忆这段生活,认为那是他学有师长、  相似文献   

18.
于诙谐中见深刻黄晓钟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现场纪实性新闻特写。它记录了一群文化记者的一次茶话会,客观、朴实地再现了"老记"们带调侃的争论情景,透视出了他们从自身的职业经历中、从与"明星"们交往的尴尬矛盾的关系中产生的迷惑、感受与思索,以及对自己乃至自身职...  相似文献   

19.
新闻小言论作为微型化的专栏言论,要在较小的版面空间里寓有较多的信息容量和思想容量,这就格外要求语言的简练,并且于简练之中见生动,耐人寻味。同样内容的小言论,语言是否简练和生动,效果大不一样。语言效果上见高低以下两篇小言论,由头都是依据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所提供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1988年一位年方26岁的新化山区中学教师来长沙举行个人书法展引起轰动;此刻面对这本新近由湖南美术社出版的《鄢福初的书法艺术)仍不免震惊。时下的“著名书法家”很多,但真正够得上称“书法”者少,不少是和那种写些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句子便自诩为“××派诗人”一样乃“皇帝的新衣”。以致前两年老书家吴丈蜀痛感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