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重要,但散文比较难于读解赏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相关散文进行对比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同是写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鲁迅、林语堂、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各有名文传世,将这组文章细细对比,则更能看出鲁迅情感的郁怒情深和行文的痛快淋漓。当然,这种对比阅读法也有局限性,它的适应面不够宽广。  相似文献   

2.
前代和当代的文坛上,谈林语堂的书籍和文章已经太多太多。从前贬者有之,今日捧者尤多。贬林的人中自然包括鲁迅。林氏正被人誉为“幽默大师”时,鲁迅就不只一次地说过“林语堂最不懂幽默”,还曾在《玩笑只当它玩笑》一文中,将林氏文章的水平定为“玩笑”级别,易言之,没有什么像样的见识和学识。林语堂用英语写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成立后,厦大中文系也随之诞生。回顾中文系跨越过漫长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时,人们不由缅怀起林语堂与鲁迅当年为建设厦大中文系及国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学院)殚精竭虑的情景以及他们在风雨同舟中缔结的战斗友谊。 林语堂与鲁迅在厦大共处4个多月,始终过从甚密,相知颇深。从《鲁迅日记》:《两地书》(鲁迅与许广平通信集)以及林语堂有关回忆鲁迅文章中可以得到证实。 1926年5月,林语堂抱着为桑梓教育事业服务的热忱,离  相似文献   

4.
书报之窗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对林语堂提倡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精神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此,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把当时的林语堂当作反动文人看待。对此,曹文彬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谈到林语堂》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鲁迅对林语堂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曾谈及林语堂,课本上并为之作了注释。但林语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过去对林语堂的评价不免存于偏激,不是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因此,同学们对林语堂的了解也就不是那么全面。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三十年代写过不少杂文,对当时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评论。鲁迅在这些文章中阐述了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美学意义的看法,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中  相似文献   

8.
说到中国现代的幽默大师,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鲁迅、林语堂、老舍、梁实秋、钱钟书。但这几位公认的幽默大师里,我对鲁迅是颇有微词的。不错,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犀利老到,往往对人类的劣根性洞若观火之后能做到一语破的,大有尼采一句话顶别人一本书的本事。但是,鲁迅的讽刺与夸张都显得太严肃、深刻与辞严色厉。  相似文献   

9.
我在读书时,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那他为啥要用鲁迅这个笔名呢?江苏小读者——林灵“鲁迅”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了,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周树人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他是在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这个笔名的。《狂人日记》最初被刊载在北京《新青年》杂志上。鲁迅先生有个青年朋友叫许寿棠。他在南昌时读到这篇小说,便深深地被打动了。他从文章深邃的思想与简练的笔法上推测,一定是周树人所作,可署名却是鲁迅。许寿棠为解开这个谜,便给周树人去了封信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许寿棠觉得新奇,回到北京后,立即去拜访周先生,问:…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1.
薛绥之在《聊城师院学报》去年第四期发表文章,指出在研究鲁迅杂文的问题上,存在着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对林语堂是点名批评,对周作人则只是提其事而未提其人。在女师大事件整个斗争中,周作人参加了校务维持会,和鲁站在一起,只是斗争取得初步胜利时,才主张对已下台的章士钊施行‘费厄泼赖’,林语堂则在女师大斗争最艰苦的几个月里南下度假,斗争完全胜利后,又提倡费厄泼赖精神,主张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他足以与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等量齐观,但长期以来他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早”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及其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他足以可与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等量齐观,但长期以来他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子”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及其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包括教参在内的一些分析评论文章都认为鲁迅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缓行》)一文是反驳、讨伐敌人的战斗檄文。可我细细研读这篇文章后觉得,它的矛头不是直指敌人,它实际上是一篇旨在帮助战友澄清思想认识、坚定对敌斗争信心的思想评论,是针对革命队伍内部一些偏颇或错误言论而发的。1924年11月以后,林语堂与鲁迅、周作人等一起  相似文献   

15.
正几乎每年开学,鲁迅文章与中学教材之间总要发生一段纠缠不清的暧昧关系。其中的是非褒贬、爱恨情仇也总让人唏嘘感慨。鲁迅文章是作为过去式的老古董被一删了之呢,还是我们"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去除层层叠叠油垢般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1],从而更好地感知鲁迅的文乃至人呢?这恐怕是中学语文学习鲁迅的一大难题。中学阶段,周树人、文言文和写作是学生的所谓三怕。在学生眼里,一提到鲁迅的文,似乎就是如投枪匕首  相似文献   

16.
想起林语堂     
《课外阅读》2014,(12):29-30
<正>今天的年轻读者,对林语堂这个名字大多陌生了。就连应当记起的两件事,也可能马马虎虎。这两件事是:当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作者就是林语堂;"幽默"一词的首创和被世人公认,立功者也是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林语堂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鲁迅的多次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一九七六年七月版《鲁迅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发现该书《人名索引》中两处有误,现作考订如下: 一、“楚囚”是谁? 《人名索引》“楚囚”条下注:“见徐诗荃”,意即“楚囚”是徐诗荃的笔名或化名。查《日记》,鲁迅提到“楚囚”仅有一处,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所记:“得语堂信并还楚囚稿。”林语堂此信当是对鲁迅一月六日去信的答复。鲁迅在一月六日致林语堂信中说:“顷得亢德先生函,谓楚囚之稿,仅有少许可登,并以余稿见返。此公远  相似文献   

18.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释疑陕西/史世辉最早提出“费厄泼赖”的是林语堂吗?在中国,若提起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人们会自然想到林语堂,因为林语堂是鲁迅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直接鞭笞的对象。高中语文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注...  相似文献   

19.
鲁迅林语堂关系论廖超慧人们知道,鲁迅和林语堂在三十年代因参与小品文论争发生抵梧,导致关系破裂。可未必知道,他们交往的全过程实际上还经历了从友好、亲密到疏离以致决裂的四个阶段。对此发展变化过程,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中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林语堂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受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人们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鲁迅,而对林语堂的研究仅从近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鲁迅与林语堂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多可比之处,二人在对时事散文的创作上、对幽默闲适的看法上以及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主要对这些散文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