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杨倩 《大观周刊》2011,(31):169-169,166
与剧作家的创作一样,戏剧翻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舞台表演。本文运用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探索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原则。以英若诚和霍华的《茶馆》英译为例,结合目的论和戏剧表演对戏剧语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戏剧翻译的三项原则:戏剧翻译口语化,动作化,和性格化。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3.
焦菊隐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艺术家,还是位多产的翻译家,尤其是在外国戏剧翻译方面建树卓著,堪称翻译大师。本文着重归纳焦菊隐先生的翻译成就,并概括其翻译思想,以期对文学翻译或剧本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的第五种《歌剧翻译研究》尚在组编之中,我倒想到写一篇有关歌剧与歌剧翻译的文章,算是将有关此书的背景预先作番介绍。歌剧(opera)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其明显区分是歌剧的精彩台词用歌唱而不是用语言表达。歌剧分大歌剧、正歌剧、轻歌剧、喜歌剧、滑稽歌剧等。歌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部  相似文献   

5.
吴煜 《现代传播》2005,(3):115-116
广播剧既是戏剧艺术,也是声音艺术;既是演播艺术,也是制作艺术。它是以语言、音乐、音响作为组成元素,以声音作为传播载体的戏剧形式。它是“戏剧的过程性和声音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戏剧情节清晰明了、戏剧冲突循序渐进、戏剧高潮水到渠成、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具有“声音戏剧”、“听觉艺术”的美学特征。曹禺先生之名言“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独特的个性”,相当独到和精辟。笔者认为,要使广播剧具有“独特的个性”,编导必须下功夫做到以下几点:抓住“戏核”倾力制作广播剧作为戏剧艺术,它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戏核”,即矛盾冲突。故…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对推动我国的戏剧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翻译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莎剧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译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元代文学艺术大观园中增添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种,这就是道教戏剧。顾名思义,道教戏剧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道教的基本宗旨——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戏剧。 过去,学术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剧”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分为十二科,其第一科叫做“神仙道化”,第二科叫做“隐居乐道”。从内容上看,朱权分类中的一、二两科基本上属于道教的,故而我们以“道教戏剧”概称之。 道教戏剧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在元代。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8.
欧文·戈夫曼以人际交往中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比作舞台上的一种“戏剧表演”,进而提出了“拟剧理论”.本文在“拟剧理论”的视角下,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出前、后台位移;“舞台设置”促进节目“戏剧缜密”加强;“剧本期望”反常,角色冲突带来戏剧反应;“不协调角色”合理利用,网络运用增强宣传效果等特点,由此需从精准节目定位,突出摄制重点和增强节目真实性,彰显真人秀特点两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9.
2021年初,由爱奇艺出品的“无名”戏剧人生产生活真人秀——《戏剧新生活》,节目将戏剧与综艺巧妙结合,刷新观众视野,豆瓣评分至今高居9.3。节目汇聚8位顶级戏剧人和众多明星嘉宾齐聚乌镇剧场,在戏剧化语境下,将“戏剧创作与呈现”作为节目核心,以先锋潮流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为切入口,通过运用新手段新方式产出优秀原创戏剧,由此围绕戏剧人创作和日常生活进行拍摄,呈现出一场场“戏剧的狂欢”。这一方式既丰富了电视真人秀节目样态,又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建构与表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11.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已成经典,朱译本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古典气质,而文本的气质体现了译者的心态。朱生豪的心态呈现为“混杂的现代性”状态:一端是浪漫主义心态,对应的书籍主要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雪莱、济慈、拜伦等人的诗作,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另一端则是古典情怀,对应的书籍主要是陶渊明、屈原、庄子等高洁志士的抒情作品。故此,朱生豪的“现代性”心态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对话与理解的过程,通过诗意的自我表达以及“译莎”建构诗意世界来获得自我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孟京辉即以话剧导演的身份活跃在中国话剧圈子里。其出道之初所做的叛逆举动,其数年间所导演的戏剧,至今都仍被赞誉为“先锋”的典范。时至今日,由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一手筹建的蜂巢剧院每晚都在上演着“孟氏戏剧”,且毫不意外地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3.
《出版视野》2009,(6):40-40
中国标准刊号由一个以“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刊号(正确翻译应为“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考虑到我国已习惯于“刊号”.于是在翻译时作了调整)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其一般格式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59-1961年,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形成局面的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大面积停刊.仅以地方省一级刊物计算,1958-1960年创刊的11种戏剧刊物在1959-1961年便停刊了10种.规模收缩后的新中国戏剧期刊开始调整办刊方向,是为对戏剧期刊以配合政治运动为目的的办刊模式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孙崇涛 《文化遗产》2010,(2):147-147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下称《形态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黄天骥与康保成两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6年结项获优,2009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汇集中山大学等校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学术精英集体完成的84万字的煌煌巨著,是我国近年戏曲学领域十分重要的成果,其学术水准,有审读者在“不知出自哪家手笔”情况下阅后感到它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质量最高的一部戏曲研究的专著”(见《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徐振贵文)。对此,本人亦表示赞同。本书以角色扮演是戏剧本质为基本观点,从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形式为切入点,采用纵横交叉、史论结合的宏大论述结构,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戏剧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形态特征,颠覆了既往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注重内容、漠视形式的僵硬模式,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与思维方式,这是对中国戏剧戏曲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全书七篇四十八章,前三篇“唐前戏剧形态篇”、“杂剧院本篇”、“南戏传奇篇”,重点透视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嬗变情况,主要从“史”的纵向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作出新的解读;后四篇“脚色渊源篇”、“演出场所篇”、“戏剧服饰篇”、“音乐唱腔篇”,分别对中...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版学科目录的印发开启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新时代。十年中,戏剧与影视学学位授权点建设稳步推进,专业硕士学位建设再上新台阶,影视类、传媒类高校蓬勃发展,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实力不断增强,这其中学科评议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做了大量的规范化与建设工作。时至今日,戏剧与影视学科仍然存在着学科整体规模不大,区域布局不平衡;领军人才不多,师资队伍不强;学科体系不稳定,学科评价有待明晰;学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对影视行业发展支撑度较弱等问题。在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颁布的背景下,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势必要将重点转向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此特提出了以“高质量”为目标的高质量创作实践人才培养新思路:以“创新型”为目标,全面提升戏剧与影视学的学术创新能力;以“自主性”为目标,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戏剧与影视学知识体系的重点主攻方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洋公学译书院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翻译出版社,短短五年多的时间里在图书翻译出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译书范围广、品种多,特色鲜明,并明确提出了“先章程而后议论”“审流别而定宗旨”“正文字以一耳目”“选课本以便教育”的翻译出版原则.译书院的翻译出版活动解决了南洋公学教学中教材匮乏的问题,为国家的“兴学”和“变法自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活动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先生是新中国举足轻重的文学翻译家。本文梳理了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成就,以及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学翻译思想,阐释了其为新中国英国诗歌汉译和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台湾“梁实秋文学奖”创办于1988年。创设该奖的目的是为纪念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对散文及翻译的贡献,鼓励散文创作,发掘翻译人才。该奖每年进行一次。 梁实秋文学奖分散文奖和翻译奖两大类。散文创作类以“难忘的一次旅程”为范围,题目由作者自定。翻译类则需翻译诗和散文各一篇,文种为英译  相似文献   

20.
肖媛  鲁修红 《新闻传播》2022,(11):20-22
我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汉语国际传播”一词的英译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共识。文章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收集到的90篇文献中八种“汉语国际传播”的英译进行探析,并提出最适合“汉语国际传播”的翻译是“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