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报的人如果每天把报纸编印发行出去后,一点回声都没有,“平静无事”,好或坏都没有人讲,是最省心不过了。但那样办报有啥意思呢?如果只愿听到称赞(这里也要分析,有些称赞是报道本身做到了,有些称赞是属于鼓励性质,有些称赞是属于应酬性质),而不愿意听批评,不愿听不同意见,不喜欢别人挑错,那编辑部能算有什么出息呢?办报要改变过去那种静如死水的局面,要有波澜。每天报纸印出以后,要欢迎听各种声音。不担心有不同意见,就担心害怕不同意见,担心不善于利用不同意见。每天听到不同声音,应该高兴,不应捂之盖之。要想办法把这种对报道的不同意见充分利用起来,使报纸浪涛迭起,清风常吹,这样对整个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刘悦 《中国广播》2008,(12):44-46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对人的听觉刺激,让受众进行艺术体验的审美过程。一部优秀的听觉艺术作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节奏鲜明的故事结构,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声音是有效的塑造形象的手段,我们把声音分为四大类,音乐、人物对白、生活中的自然背景音和无声的声音四种,与听众达成共鸣,让听众深刻了解剧情、让人物与听众进行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3.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4.
大声的人多了,声音才可能恢复其本原的功能和形态。人们不用再整天绷紧神经等着“于无声处听惊雷”,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声音吓到别人或吓到自己,讲话也就有了底气  相似文献   

5.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人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6.
一本新书做成电子书,担心容易盗版、担心电子书影响纸本书的销量,不但作者摇头拒绝,连锁书店通路也马上把进书量减少一半.出版人何飞鹏却愿意让自己的新书电子版与纸本同步发行,因为他相信电子书会让台湾的出版市场倍增.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台开播之前,市井百姓能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可现在,只要是有条件拨电话的人,都可以让电波把自己的声音传送得老远,老远。这就是热线参与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幸运。  相似文献   

8.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入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是童话故事中,想吃掉3只小猪的大野狼,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可以吃掉他们? A用烟把小猪熏到晕倒你活在童话世界中,幼稚到了极点,让大家都担心你的幼稚指数99:这类型的人凭着感觉走,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广播节目主持人少了用肢体语言去感染听众的手段,但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主持人通过自己动听的声音与听众平等、真诚的交流,依然能够把真实、生动的形象展示给听众,让听众觉得主持人离自己不远,就像隔壁的邻居天天见。主持人为什么要具备亲和力呢?首先,它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需求。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人们渴  相似文献   

11.
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的诸多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对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充分利用声音技术,开创了"画面+解说"这一纪录片样式,也奠定了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声音使影片呈现奢华之美,声音丰富了电影谋篇布局的方法,声音成为纪录片表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储蓄书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6-86
还记得小时候的储钱罐吗?听着钢锔丢进去的声音,是多么的快乐。想重温一下儿时感觉吗?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本储蓄书,一样能听到钢铺丢进去的声音,还可以把它和其他书放在一起,完全不用担心有人会去翻开它。此产品售价39.95美元,约合人民币270元。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2,(4):27-29
1月优异策划☆"2011中国声音"征集活动,中国之声,2011年12月16日-2012年1月16日简介:从2011年12月16日到2012年1月16日,中国之声联合中国广播网、新浪网举办面向全国的"2011中国声音"有奖征集活动——请把2011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新闻声音告诉我们,请把2011年最有代表性的新闻音响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告别2011,迎接崭新的2012。这一活  相似文献   

14.
现在全国都在谈“中国质量万里行”。满腹委屈的消费者、埋怨质量差的人、为民族素质担心的人,都暗暗高兴,甚至把“万里行”看作“佐罗”,专为消费者打抱不平,那些平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也似乎感到头上悬着“一把刀”,闹不准啥时候掉下来,胆子在肚里变得只有针尖那么大。“万里行”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它让人兴奋、振作,也让人担忧、恐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及时记录祖国发生的巨变,把祖国前进的足音告诉世界,让中国的声音传播得更加久远。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这说明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听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和视觉的联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也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场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耳熟能详的声音,至今让亿万人感动。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动人的声音,人们会联想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面和中国人民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广播  相似文献   

17.
声音就像一件件乐器。虽不相同,但各具特色。播音员主持人要想让自己的声音更有魅力,更能打动人,就必须不断给声音增加个性和内涵。那么,如何营造出这种播音主持独特的艺术?以下介绍几种营造播音主持艺术之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好声音》团队在总导演金磊的带领下,创造了2012年娱乐节目收视神话。成功运营让《中国好声音》顺利成为一门“中国好生意”,在中国综艺节目步人大片时代的浪潮中,金磊带领的团队成为先锋.但这并非金磊团队的唯一诉求,他们更大的野心是把“好声音”做成一场运动。一场振兴中国流行音乐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首批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聘任仪式暨座谈会举行。专家们请记者离场“担心专家谈到负面的声音时.被选择性地去报道.担心给东莞城市形象抹黑”。  相似文献   

20.
躁动中超     
2012年,中超再次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经历了中国体育历史上最严厉的打黑行动之后,重生的中超在刚恢复呼吸之时就奇迹般地被注入一系列强心针——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纷纷加盟,让新中超变得令人兴奋,但许多人同时开始担心,是否会反弹过度?让人瞠目的金元攻势之下,中超的赛场春意盎然,可除了获得更多关注目光,巨星们将把中国足球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