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志要进步,论坛要发展,离开“批判”和”际疑”,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正如同古人所述“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档案界》论坛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轮子如何才能不停地转动呢?这就必须有会员朋友们来推动!  相似文献   

2.
陶克强 《新闻前哨》2012,(12):104-104
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中国网民为何对负面评论产生偏好?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作祟?笔者认为.这与一些权威部门关键时刻的“失语”.甚至是“乱语”有关,它进一步强化了网友“宁可信其有”的思维定势。这一怪象亟须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3.
何谓“播音”?何谓“主持”?曾引起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于是,在学术上形成了两个研究团体,即播音学研究会和主持人研究会,业务上也存在着两套评价标准.即“播音主持奖”、“金话筒奖”。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究竟是“播音员涵盖主持人”?还是“主持人取代播音员”?如果说.这两个问题只是逻辑判断问题,那么可能问题就出在播音主持这两个基本的概念上。播音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而主持则由外来语引进。  相似文献   

4.
陈璐 《大观周刊》2006,(45):36-36
看完当下热门影片《时尚女魔头》后,我想问你.时尚是什么?是Chanel的时装?是Prada的皮包?还是Cartier的手表、Feerrari的跑车?都不是.时尚与年龄无关,与美丑无关.与金钱无关。它更是一种学习精神.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是30多岁.在20出头的人眼里.你就是老人家了。他们不会愿意约你共同打发夜生活。偶尔愿意的话也只是想要你结账而已。所以.你要有几身入流的行头.此外你还要明白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最好能和他们有至少一样的兴趣、爱好。进入他们的圈子.你才明白ipod为什么那么火.无厘头的lomo为什么让他们愿意大把花钱。从这当中也许你能发现.折磨了你好几个晚上的“产品创新报告”就这样产生于他们的无聊闲谈中。这就是“时尚”.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成就“尚”。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让受众有参与感,很重要.小米手机凭借“用户提出问题,厂家立刻解决”互动模式,形成“你好我也好”的双赢局面.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转型切入点何在?如何抓住读者?如何让读者产生参与感?这是摄影记者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年的拆迁队长应聘成为“专职钉子户”,他想要的是什么?成为自己曾经的“对手”.面对的则是当初的自己,他如何感悟这戏剧性的转换?现在的拆迁还是他熟悉的拆迁吗?他胜算几何?  相似文献   

7.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老板?做一个什么样的老板?这恐怕是让所有老板们头痛的问题之一。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上了“贼船”而又轻易下不来的老板们来说,则要多花点时间来思量:如何才能避免让自己陷入“经商、经商,经常受伤”的无止境的愁苦中去。  相似文献   

9.
飘飘 《新闻世界》2008,(4):30-31
去年元旦,在上海某知名商场举办的“迎新年购物中大奖”活动中.青浦区一名年轻的打工仔幸运地中到一辆价值30余万元的奥迪A6高级轿车,然而,让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事情仅仅过去了5个月,当年5月21日,这名幸运的打工仔却选择服毒自杀,这是为何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0.
报社收到的稿子都显得长。缘何?老通讯员故意将稿子“做大”.唯恐短了显不出水平;刚搞报道的则是写稿不得要领,索性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见.“长风”依旧.既有认识和观念的问题.也有能力和技巧的问题。前道理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后.则需认真考量。如何提高能力让稿子短下来?这是一个大题目.要说具有什么“直线”可走.我觉得应重点把握一条: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端庄     
有一则新闻,载于法制文萃报2001年12月 27日社会新闻版,题目是《“汉语托福”笑话百出(主题)考生不明白歌星会“红”(副题)》。 这则新闻,除首尾各一句,便全是“笑话”。“笑话”列举了五个,算是“百出”的举例。几个外国人,抱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学习汉语,由于举世公认的汉语难学而在考试中答错了几道题,这不是正常现象吗?有些“就算让中国人做也有点难度”、“甚至是帮忙辅导的中国学生”也没答对的试题就不许“外国人”错?错了就可笑? 由此,我想到了新闻的端庄。 端,正,不偏侧,不歪斜;庄,重,不轻挑,不…  相似文献   

12.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13.
“有限”与“无限”的启示遇衍滨有一次,儿子问我:“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我说:“当然是无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他说:“那有本书上怎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呢?这跟学校学的哲学书上说的也不一样。”我让他把那本书找来。原来那是一本讲天文学特别是现代...  相似文献   

14.
何谓朦胧美?朦胧美是指美丽并不完全显露出来.让人有种看不透、摸不着的感觉。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拒还迎”的那种感觉,让有产生遐想;朦胧美的对象具有形象模糊.概念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6.
何谓地气:《辞海》有解,一日“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日“不同地区的气候”。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鹗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相似文献   

17.
林天宏 《新闻天地》2010,(12):22-23
有时她们会碰到一些听起来很“雷人”的问题,比如“北京有麦当劳吗?”“原来你们大陆人也穿得这么洋气啊?”这让姐妹俩又好气又好笑。得知姐妹俩寻找爷爷的事情后,台湾几乎所有的报纸和电视台都派专人前来采访。有个记者当面感慨道:“落叶归根哪,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明白的。”  相似文献   

18.
陈小娟 《新闻窗》2007,(6):46-47
“春节”和“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传统节日,中央电视台为这两大节日倾心打造的“春节晚会”和“中秋晚会”巳然成为全球华人欢度佳节必不可少的节日娱乐内容。在习惯了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之后,人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中秋之夜看“秋晚”的习惯呢?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节日文艺形式,秋晚是否也具备了形成央视特色品牌的实力和条件呢?  相似文献   

19.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大盛,看著名美食家写的文集在这几年算是潮流,但是有位资深美女美食主播在一次采访中则提出了高人一筹的观点:“你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谁?”“袁枚,因为我最喜欢他的《随园食单》。”一时间,这个答案让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随园食单》也要被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20.
小报大泡沫     
当下报纸市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报卖得比较“火”。报纸有读者,受青睐,办报人之福也,起码,说明这报纸在贴近生活与群众方面,做出了努力。然当下报纸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报者,消遣也,看看玩玩行,当真不行。何故?因为小报的“泡沫”多、水分多,不那么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