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昱瑜 《东南传播》2023,(12):30-31
涉台专题片作为表现力丰富的媒体产品,越来越受到两岸民众的喜欢。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打破涉台专题传统“主客体”叙事模式,探讨“媒体—主体”“台胞—主体”的叙事模式在涉台专题制作中的运用成效,为涉台专题制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的“影响力”是指在社会中,一个个体人或机构,在交往行动中通过信息(information)的告知(message)和理解(understanding),对他人行为和观念造成改观的能力。根据行为双方的身份和角色限定,这种能力可以被划分为权力影响力(influence of power)和非权力影响力(influence of non—power)。权力影响力的发生,必须以交互行为的双方之间存在着某种契约强制性的关系,如科层中的上下级、传统家族中的父子等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是基于图书馆2.0的、面向未来的全新读者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建构。它明确了图书馆员和读者均为交往的主体,强调了主体之间交往的交互性和互惠性,突出了交往行为的常规化与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高如 《新闻爱好者》2008,(12):117-118
莱恩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情感、志趣等交流和互动的网络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是维系学术活动正常开展的一系列准则,有着科学的执行模式,引导学术科研人员公平合理地开展各项学术活动,避免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涉及不同的研究视角,文章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认为学术行为表达出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指引着学术行为,我们应当同时加以重视.图书馆学术规范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必要保持研究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杨博雅 《东南传播》2011,(3):111-112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中国目前电视谈话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缺乏人文关怀、盲目逐利影响节目品质、没有形成理想的言谈情境。从而指出只有在谈话节目中重建交往理性,恢复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才能使谈话节目的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四种行为模式,以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为交往实例,探析制约人际传播的若干因素,着重分析目的行为模式、规范行为模式,以及基于二者的戏剧行为模式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9.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韦伯化 1977年秋,西德企业界领袖施莱尔,突遭"红军派"绑架杀害.这一恐怖事件,推动哈氏转变立场,维护社会民主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观点 ,并加以评述。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从行为角度出发 ,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交往行为不合理 ,而工具行为合理化的社会 ,人受到异化 ,这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生产力并执行了意识形态功能 ,使社会形成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在发展中走向它的反面的结果 ,应该用交往理性来替代。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才是一个人人理解、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 ,人才能实现作为“人”的意义 ,不受拘束地获得发展。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 ,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最重要的途径是 :在建立共同价值规范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平等对话。对话的有效性原则体现在真实、真诚、正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依据,在数字时代向智媒时代过渡的背景下,从一般性的人际交往维度探讨当代虚拟交往的特征和本质,试图为理解当代人们的虚拟交往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博谣言与交往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可以理解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但它也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微博谣言具有频发性、"光速传播"、文本性及可编辑性和知识性等特征。目前对微博谣言的成因分析聚焦于个体心理或中观组织层面,忽视宏观社会性原因即中国的社会转型。微博谣言不能自动净化,要减少微博谣言,一方面政府应该赋予微博平台更多言论空间,另一方面微博用户应该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或合理性,任何人的言辞行动均是可否证、可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梁丽 《新闻界》2012,(21):55-58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网络交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对其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探寻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继而提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进行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廖芷蘅  黎书 《传媒》2021,(3):91-93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兼具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互相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其实,生态问题之所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闻媒体的生态议题报道使公众卷入媒介的叙事场域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与社会的"交往"过程.本文认为,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生态议题的建构启发公众的环保认知,生态议题的设置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生态议题的凸显实现自我协调发展.我们只有从学理上深刻认识这一交往过程,才能更好地借助媒介议题去应对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微博成为时下最新潮的互联网新应用,其强大的用户群在推动微博客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社会交往行为也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本文结合媒介环境学理论,探讨微博客的传播特点以及其所形成的传播环境对用户的传播和交往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将具体论述微博的简略表达方式如何促进平等交流、微博丰广播丰实时的传播状态...  相似文献   

19.
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艳 《青年记者》2010,(12):34-35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一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