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名是因眷恋故乡的山水而起的: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为郭开贞。1919年9月11日,郭开贞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时,第一次使用"郭沫若"的笔名。这是因为他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峨嵋山下沙湾镇,该县  相似文献   

2.
自我·“五四”·宇宙精神《凤凰涅》赏析李铁秀郭沫若的《凤凰涅》,在1920年1月30日至31日两天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了。从此,一对火中新生(也是永生)的凤凰便“翱翔”“欢唱”在群星簇拥的诗国的天空。凤凰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取《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意。应皋,亦写作荫皋。 1919年夏入南京全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不用本名而以字(闻天)行。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时论、杂感,均用“张闻天”或“闻天”。此后直至1924,在《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小说月报》、《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评论、创作和翻译,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著译单行本,都用张闻天而未见笔名。 1925年3月至5月在重庆主编《南鸿》周刊,除用本名在该刊发表作品之外,还用“萝蔓”、“飘篷”、“长虹”、“大风”等笔名。其中“萝蔓”在此之前已用于《新蜀报》。 1925年冬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用俄文化名Измайлов(伊思美洛夫),中文著述即以“思美”、“洛夫”为笔名,发表在《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上。这时还以“刘云”的笔名与吴亮平合译《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4.
《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是“新文化运动”中四大著名副刊之一,鲁迅的《头发的故事》发表在该杂志上;在该刊倾向于保守后,鲁迅曾撰文对其所刊载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进行批评。通过梳理分析鲁迅与《学灯》的关系,思考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互动的因素,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笔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老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为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付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时首先使用的笔名,后来即以此名闻世。他的笔名有鼎、鼎堂、郭鼎堂、石沱、石沱生、郭石沱、坎人、易坎人、杜?、杜顽庶、麦克昂、高汝鸿、沫、羊易之、克拉克、龙子、爱牟、江耦、郭乐山等二十多个。署用这些笔名,情况各有不同,但都是经过慎重考虑,颇有深意的。对这些笔名的由来、涵义和使用情况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郭老的著译情况;对我们更好地认识郭老和学习郭老,也有所助益。为此特选郭老部分笔名,略加考释,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炉中煤》是《女神》中优秀的篇章。谈论郭沫若的诗,谈论《女神》,《炉中煤》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一致的肯定。但是,历来对于这首诗的写作年月却都弄错了。人们都根据(《女神》中所记载,认为它是“一九二○年十二月间作”,这是不正确的。首先,这首诗最早发表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那是一九二○年二月四日,可见“十二月”是靠不住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最初几个年头,当胡适“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在新诗园地里仅踩出几行“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脚印的时候,当几名新诗人还在操着小诗的丝竹低吟浅唱的时候,“一支异军突起于日本留学界中”,这便是郭沫若氏。郭沫若自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新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鹭鸶》)以后,便以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一九二○年一月《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呼吁创作“血”与“泪”的文学,要求文学界发扬民主,使文学社会化.后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一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茅盾再次呼吁“血与泪”的文学,并认为“一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和纠正”,提出文学家的“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象个人”.同年八月四日,“创造社”郁达夫创作了《血泪》的小说.茅盾的论文登在上海《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郁达夫的小说登在同一报纸的《学灯》上.前者严肃、冷静,后者充满了不以为然的揶揄之情.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是两人的文艺观相距太远之故.兹比  相似文献   

9.
杨翠娟 《江苏教育》2012,(Z1):32-33
作品简介:《歌德之人生启示》为《宗白华全集2》第一篇。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0.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38-40
1 填空题 (每空 1分 ,共 30分 )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周氏兄弟”是指 (1)和周作人。2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个人诗集是胡适的 (2 )《》。3)《女神》第一辑中的三部诗剧是 (3)《》、《湘累》和《棠棣之花》。4 ) (4)的小说 (5 )《》以张勋复辟为背景 ,通过主人公七斤经历的一场“辫子风波” ,表现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面貌。5 )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有 (6 )《》、《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6 ) 192 2年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们出版了诗合集(7)《》。7)…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命脉。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  相似文献   

13.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14.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1903.1-1987.11)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了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  相似文献   

16.
自觉地移植、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中国现代派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个有特殊贡献、特殊风格的流派。 最早把象征主义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鲁迅。1908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译介了俄国安特莱夫的小说《谩》和《默》。“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正象其它文学思潮和流派一样,纷纷介绍到中国来。鲁迅、沈雁冰、郭沫若、周作人等人或在理论上提倡,或在翻译中介绍的“新浪漫主义”,即西方现代主义。有关这方面的译介,先后发表在《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少年中国》等刊物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陶履恭的《法比二大  相似文献   

17.
七七届高校公开招生,我参加阅卷工作时写了这样一旧首诗,完全是实录。抗日时期,我读浙大,专攻诗古文辞。当时潘伯鹰先生在重庆《时事新报》上办《饮河集》,专发表旧体诗。海内名宿如汪辟疆、沈尹默、章行严诸先生诗作多载其中,我以“蹇斋”笔名,厕身其间。当时的“壮心”是想以诗名家,大学毕业时有《太学稿》一卷。解放以后,我先后担任南京市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室副主任,我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语文教学会议,还参加文学课本修订的小会。从事业出发,我想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究竟是哪一篇?有人说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有人则持异议,认为“茅盾干一九二○年一月十日以笔名‘佩韦’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应是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见《新文学史料》)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应该是刊登在一九二○年一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一卷上的《小说新潮栏宣言》,署名“记者”.同期还登有署名“冰”的茅盾的另外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唐俟这个笔名主要用于《新青年》杂志上,首见于新诗《梦》。“俟”为等待的意思,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即“空”的意思,杨霁云也曾同意此说(见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但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个笔名的主要意义即在于“俟”字——所以又可简称“俟”,同“鲁迅”的主要意义即在“迅”字上是一样的。鲁迅在1921年9月9日致宫竹心的信上就说:  相似文献   

20.
翻开“五四”时期出版的《小说月报》、《华严月刊》、《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等一些杂志,“庐隐”这个名字就会赫然跳在读者的面前。作为一个勇于探索文学真谛、勤于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中国新文学上第一代的女性作家,理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理应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十分遗憾,在八十年代之前出版的一些现代文学史著作,却很少有人提到她的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