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激情四溢,书声琅琅;学科整合,热热闹闹……可静心思考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堂好像与“静”结的缘太浅,结果学生心里空荡荡的,知识掌握不扎实,素养提升不明显,让人感到许多的浮躁。  相似文献   

2.
放眼当前的课堂教学,涌动着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潮流,诵读体验、合作探究等富含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得以提倡、推广甚至有些泛滥,静态教学却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语文教学如果少了"宁静",又怎能"致远"呢?一.非静滥动——乱花渐欲迷人眼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我们现在的课堂喧闹不已,形成了非静状态下的滥动,泛滥成了一锅沸水,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一些公开课和赛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特别热闹。其实表面上的热闹流畅不能表明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语文课堂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片宁静的时空,让学生静静地默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悟,静静地倾吐内心的话语。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效果。有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一些公开课和赛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特别热闹。其实表面上的热闹流畅不能表明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语文课堂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片宁静的时空,让学生静静地默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悟,静静地倾吐内心的话语。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效果。有时,一段冷场往往能绽放智慧的火花。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需要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智慧和创造  相似文献   

5.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6.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宁静以致远     
<正>柔和的阳光静静撒播在蓝色的天幕里,不张扬,不喧嚣,却足以给人持久的温暖;涓涓的流水汩汩地前进在山间的小路中,不顽皮,不吵闹,只是一路上全身心地与大地亲吻、相拥——唯有宁静,方能致远。这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是因改革而难免泥沙俱下的时代。当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将我们包围,当纸醉金迷的生活洪流滚滚而来时  相似文献   

8.
《新读写》2011,(10):4-6
你就像小王子,用想象和慧眼看着这世界。与小王子不同的是,在你的世界里,那些花花草草都是透明且亮丽的,它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始终向着阳光。  相似文献   

9.
宁静以致远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保有内心的一份宁静,我们也许才能真正到达精神的彼岸。宁静意味着不汲汲于名利权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味着要有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唯有如此,致远才能成为可能。陶渊明鄙弃俗世的喧嚣,隐居世外,采菊东篱,寻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基于这份宁静,他才得  相似文献   

10.
宁静以致远     
没有永远的激情,就像没有永远不凋零的花,植物周而复始,人也一样。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直以来都在我心底荡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一缕淡淡的清香飘荡心间。 人的一生,就像在乘坐一辆不知何时到站的火车,沿途会经过绚烂的夏季,或是无味的冬季。只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不少人还将其作为座右铭.然而.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宁静何以能致远?其中的道理未必所有人都已“参透”。在当今社会存在一定浮躁情绪的情况下.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中国男子体操队经过4年的沉寂,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爆发了。8月12日,中国男子体操队不负众望,以绝对优势击败卫冕冠军日本队,以286.125分继8年前在悉尼夺冠后,重回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15.
袁浩 《成才之路》2013,(30):36-36
读叶老的教育论著,眼前便浮现出万世师表的孔子形象。我觉得,杏坛上有这么两位遥相呼应,穿越时空,实在是华夏民族的福祉。从叶老的身上,我读到更多的是灵的成分,义的操守,他远离名利,淡泊自然,他是用儒家精华的仁爱情怀观照教育。于是,我们的校园因他而充满了十足的温度。  相似文献   

16.
我曾应邀作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公开课。这是一个地区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听课者达数百人。这次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唤醒学生语文发展的自我意识”,应该说是有价值、有分量的。课改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作用,而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办者希望以这堂课为范例昭示这一课改理念。  相似文献   

17.
张选雁 《辽宁教育》2013,(3X):75-76
<正>在班主任工作中,教育理念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建议班主任注意几个易被忽视,被混淆,被误读的教育理念。一、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大家都明白剩下的东西最重要,这就是习惯,比较前瞻的提法是: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商",即智商、情商、灵商、逆商、学商、财商。1.提高智商。传统教学很重视智商的培养,但要注意,我们教学生学数理化不是要他们成为科学家,而是要提高他们的脑力,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推理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课改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思维,分组竞赛、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频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活跃的课堂气氛几乎成为所有“好课”的共同特征。课堂上,教师似乎不愿意出现一丁点儿安静状态,就因为担心别人说他的教学气氛不活跃。  相似文献   

19.
谋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  相似文献   

20.
课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宁静,就是安宁和平静,就是沉下心来,自个儿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课堂不是会堂,不是商场,不是集市,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里的“静”当然不只是指环境的宁静,主要是指心的宁静,但心的宁静与环境的宁静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须静也”,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宁静不可。综观当前的中小学课堂,笔者深切地感觉到: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表面活跃而深沉不够。有的课,初初一听,形式丰富,情趣盎然,动感强烈,可事后细细一想,学习得到了什么呢?几乎什么也没有,既没有知识的积累,也没能力的锻炼,更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像吃了一些好看而不充饥的膨化食品。曾经听一位教师上《春天的发现》的作文指导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