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2018,(3):4-7
间隔年,在英文中叫Gap Year,这是西方的一种叫法,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升学或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青年,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用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边休息边思考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它不同于短期的近距离旅行,也不完全等同于工作旅行.间隔年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让青年人更好地融入当前的社会.李义诚,一个内心追求自由的平凡女孩,用一年的时间带着对公益的理解行走在乡村的热土.  相似文献   

2.
“间隔年”兴起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是指青年学生利用高中毕业与进入大学之间的间隔期(通常是一年),通过旅行、做义工等形式到异地体验另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间隔年”能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提升学业成就;丰富人生体验,促进个人成长;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等。“间隔年”作为国外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和高校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Gap Year:间隔年,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最常见的间隔年是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毕业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发掘自己。"间隔年"起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嬉皮士浪潮,近年来,在国内亦逐渐流行。  相似文献   

4.
你曾说要骑车去西藏,你曾说要徒步走天涯,你是否还记得曾为未来的自己定下的目标?一个背包加上一颠向着远方的心,一些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去旅行、打零工、做志愿者,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自己,也重新看待自己的明天。这就是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的青年概念"间隔年"(GapYear),这些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被称为Gapper。最常见的就是高中毕业与升大学之间、大学毕业与开始工作之间,一些青年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通过打工换宿、志愿服务、租房生活等形式完成旅行,他们相信,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帮助自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一般男士被称为“先生”(Mr.);有学位(academic degree)、军衔(military rank)、显赫职位(high position)的,在先生之前冠以职衔,如“博士、上尉、部长”等。有时候.你还会偶尔(occasionally)听到有人称呼某人时使用“阁下”一词(Esq.)。通常,“先生”(Mr.)总是放在姓名之前,而“阁下”(Esq.)总是放在姓名之后。英国人使用“阁下”一词较多,而在美国是法定地限于某些阶层的人士使用,如法官(justice)、地方行政长官(local chief executive)、  相似文献   

6.
你也许会问,身处职场的自己为何需要"间隔年"?但的确有不少职场新人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迷失前进方向.或许,你认为进入的企业与想象中有些差距,从事的也不是自己十分喜爱的工作. 这意味着你需要抽出一段时间走出去.其实间隔年的选择可以是多方位的.你可以去偏远的地方当一个志愿者,你也可以选择从事公益服务帮助他人,或者独自去周游世界撰写旅行日记,也可以申请一份海外工作.当然,你还可以一边旅行,一边获得沿途的一些工作机会.总之,好好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认真规划好自己的工作间隔年,能够有助你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7.
设计和达成三维目标的“过河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并在其第10页对三个方面的要求做了具体的阐述与细化.但就我省实施新课程一年来的实践看,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达成存在困难,一线教师善于把握“知识与技能”目标,不易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难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产生或者条目越来越多,课堂上几乎完成不了,或者要是什么目标都不能缺的话,那么课就根本没法上了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雍琴 《教学与管理》2002,(10):25-27
“初二现象”概念的提出,切中了学生由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为“成长烦恼”的现代版.“初二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要点难点,比较典型的如:(1)沉缅幻想,逃避学习;(2)迷恋精神寄托物,如通俗文化产品;(3)外表上过度表现自己,派对早恋;(4)反叛师长,追求独立,学谁像谁,“就是不学好”;(5)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乱花钱,讲攀比;(6)说谎、抽烟、拉帮结派、小偷小赌、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初二现象”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普遍和严重,但借助这个视角,对可能产生或个别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或者迹象重点防范,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7,(1):18-20
【考点预测】1.知识:(1)自立、自强的含义。(2)自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能力与活动:(1)掌握一些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做自强的少年。(2)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建立自立自强的备忘录,展示自立自强的技能和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12.
数学命题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命题在解决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二是数学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我国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刘兼、孙晓天,2002)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练习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以下四个方面。一、关注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发展的源泉。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数学教学要敢于突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些调查:调查自己熟悉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如学生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调查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如自行车、小汽车…  相似文献   

14.
“海陆空三部曲”实现了浴火重生的蜕变过程,你觉得自己在音乐和生活上都有了怎样的变化?陈翔.生活上其实没有什么变化,跟之前一样。没事的时候就会写写歌、打打篮球、健健身。在音乐上其实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张唱片总结了之前两张唱片的好经验,所以叫“破茧而声”,音乐风格很多都是有变化的。因为之前的慢歌比较多,这次做了很多快歌,加入了说唱元素,希望大家听到我的一些改变。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立意”不高,数学活动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没有经历教学分析的过程,或对这项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决策之前查阅一些已有的资料而自己没有经历深入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访谈发现:教师缺乏教学分析的视角与视点.基于这种事实,笔者以“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分析为载体,对教学分析的视角与视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1.我国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指导下,成功地收复香港,成为解决类似历史问题的范例。这说明( ) A.一种矛盾只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 B.解决矛盾的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内部也能“和平共处” D.事物所处的条件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亦应随之变化 E.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事物是有生命力的2.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具体表现( ) A.在服务方向上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B.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实现其职能 C.在服务效果上既可…  相似文献   

17.
23岁之前都是父母眼中“乖乖女”的猫力,在毕业一年后突然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极其叛逆”的举动:与自己的男朋友瘦肉一起,开始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无国界壮游”。这次漫长的旅行经历和随后带来的连锁反应让猫力与瘦肉始料未及——一年后的现在。猫力的旅行随笔集结成为了“没有攻略,没有人文地理介绍’’的《猫力乱步》;在“无国界壮游”一周年之际,她与男友再次出发,开启美洲大陆“奇迹之旅”。通过电子邮件,在路上的猫力和瘦肉接受了《英语沙龙》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9.
李萍 《中小学电教》2012,(12):69-70
德国的埃莉萨·迪肯佩于2002年撰写《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一书,同时并提出“想象旅行”这一模式。顾名思义,“想象旅行”是在内心中进行的旅行.通过实践研究证明,这是开发学前儿童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新的尝试,同时也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儿童进行指导和说明,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旅行”,  相似文献   

20.
教学即倾听——达克沃斯教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我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富布莱特项目(Fulbfight Program)。在赴美国之前,我的朋友派纳(William F.Pinar)在一次通信中对我说:“哈佛大学的课程研究,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和她的学生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