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时指出:“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崇尚绿色生活方式、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理念,都是环境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环境素养,就是人对环境正确的认知和对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早在14—16世纪.西方国家已倡导人文主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将引起社会的倒退。教师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肩负起传承社会文明职责的重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3.
校训是学校重要的口号和标志。1996年,我们提出要有自己的校训。当时,我们认识到校训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口号,不仅需要响亮、易记,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其中。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所暴露出的人的道德文明素养下降、社会变动加快对人的精神的关注(进取心与耐挫力两个方面),我们提出,明强小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人,尤其是在礼仪和承担时代责任方面,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呼唤,人们事业上的竞争与活动空前活跃,社会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因此,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达到与人文明和谐交流呢?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历史》涵盖了古希腊文明的相关内容。然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迹象表明,教师若拘泥于教科书所给出的信息,就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诉求。基于此,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爱人”、“同情弱”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做人的品位,是思想、品德、情感等素养在与社会生活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综合的社会评价,属于社会学范畴。人格是人以各种素养在社会生活的动态环境中透析出来的素质,是具有现实性的人的品质。通常把涉及民族、国家利益的人格称作“气节”、“骨气”、“操守”等。郭沫若先生在话  相似文献   

8.
<正>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课程教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幼儿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是生活化课程的来源。生活中本身含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要从生活中寻找出发点,社会是一个教育的场所,社会中也有教育意义。文明品质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明品质特点,在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品质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责任感、问题意识和发展潜能,尤其是进入社会及职场以后,良好的文明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人脉环境,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指人在活动中对待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生活经历、自我素养及不同的需求密切相关,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专业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简言之,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因此,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目前,“90”后高职学生的文明现状不容乐观,扎实有效推进“四文明”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学生自身特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四文明”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实施“四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道德的缺失、人际的冷漠让我们对身边急需帮助的人"帮还是不帮"提出了疑问。学校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从教人员应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南平市扬真小学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载体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剪纸艺术营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剪纸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以剪纸文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剪纸实践引导学生服务社会,以剪纸课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亲子同剪”增进与父母的亲情,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从而赋“剪纸”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训练”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系列地加强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提高其精神品格,做社会人的文明表率。  相似文献   

15.
赵立杰  朱军  施明利 《继续教育》2006,20(12):34-35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为活跃、最有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挑战,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的掌握和使用,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学习化社会及终生学习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与素养,既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的基本要义。培育学生的社会公民素养,教师应为、可为之处在于平衡学科教育的“知识方面”和“教育方面”这一基本矛盾,追寻有灵魂的教育,把“成人”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义。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学生一起构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向艺 《今日教育》2008,(5):15-16
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首先在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对待和尊重。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体的素养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和管理者积极乐观地对待学生有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对于普通人,读武侠小说有什么好处?是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素养的,我们整个社会提出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发展现代人,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民族国家、对待全人类、对待自然界?这些的综合就是我们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技能的表现,而且是一种高度的文明素养。一个人在生活中,离不开社会,在社会中,不能没有个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素养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基本素养,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具备一定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自然界与生物界的一切物质对象的一种总的对待或态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类文明就是残缺不全的.生态文明的结构是立体的和网络状的.人在生态文明的立体网络中是这张网络的“网结”,起着纲或调控、协调的作用.而人与自然界、生物界的各种事物的联系,则是这张网络的“网线”.在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生态矛盾中,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只有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处理好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才有解决好的物质基础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