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错7例     
张港 《今传媒》2003,(1):62-63
是曾子不是孔子 《光明日报》2002年5月21日A4版《可怕的柳市》编者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 其实,这句话是曾参说的,并不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音版《论语》(2002年9月版),是专门给小孩子背诵用的,其中“曾”字的注音却有些问题。因为是给孩子读的,所以应该予以纠正。《论证·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上二句中的“曾”,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均注为c啨ng,很可能是受成语“曾几何时”的影响。但实际上,这里的两个“曾”字都不应该读c啨ng,而应该读z叆ng。《汉字大词典·日部》“曾”收有以上两音,但在c啨ng音下有三个义项:①副词。尝;曾经。②深。③通“层”。而在z叆ng音下有9…  相似文献   

3.
求疵小集     
韩泽 《视听界》2001,(6):56-56
乐非乐2001年9月16日,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前晚,南京五台山举办了《南京之夜》庆典晚会。众星云集,精彩纷呈,主持人也都是大腕。可惜大家露出破绽,让人遗憾。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引用了《论语》里的一名话:“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认乎其真地把“乐”读成了“yue”。音乐的“乐”字安在这里怎么解释呢?话的原意  相似文献   

4.
回眸历史,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思想论著,汗牛充栋。若要谈及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就不能不讲到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儒家学说。而提及儒家文化,是不能不说《论语》的。《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的“接闻于夫子之语”的思想汇编。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汉时称之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5.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人们才相沿有了“四书”这个合称。《论语》: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叙而成。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的谈论。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  相似文献   

6.
正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我在朋友圈手工打字,抄写了一段《大唐李白·少年游》中的诗,"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相似文献   

7.
用词要确切     
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言词,能够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使人明白就得了。说来简单,而真正做到“辞达”,有时并非那么容易。有例为证: “这两天在洛杉矶,和后来几天在旧金山,许多看过人造卫星转播电视的美国的朋友,都向我们亲切致贺。”(《北京晚报》 1980年12月16日) “向我们亲切致贺”的是谁呢?字面上看是“美国的朋友”,那就或是英国人,或是日本  相似文献   

8.
老姜 《陕西档案》2009,(6):56-56
“吾日三省吾身”,是古训,作为一个清醒的档案人确有反省的必要。但这并不要求我们事事省察,这样太累,只需随便观察一下我们自身和周边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和做法,并从中拎出几条,认真思索一下,就能达到反省的初衷。但为啥还要反省呢?听我慢慢道来。我概括为“三个不断”。  相似文献   

9.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0.
"吾日三省吾身",是古训,作为一个清醒的档案人确有反省的必要.但这并不要求我们事事省察,这样太累,只需随便观察一下我们自身和周边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和做法,并从中拎出几条,认真思索一下,就能达到反省的初衷.但为啥还要反省呢?听我慢慢道来.我概括为"三个不断".  相似文献   

11.
大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京城刑部大狱,气氛肃然。“圣旨到。着熊廷弼接旨。”一名年约50多岁的死囚跪拜接旨,叩首谢恩后,不慌不忙从容更衣,缓缓而出,在锦衣卫的押送下走向刑场。他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提牢主事张时雍问他:“袋中何物?”囚犯回曰:“辨冤疏也。”张又问:“君未读李斯传乎?囚(徒)安得上书?”囚犯驳斥说:“君未读李斯传耳。此赵高语也。”随即将辨冤疏交给张时雍,请他转呈明熹宗皇帝,然后慨然引颈就刑。这囚犯就是大名鼎鼎的辽东经略熊廷弼。那么,临刑之时他有何冤要辩呢?既是“冤案”,必有隐情。熊廷弼,字飞百,号芝冈…  相似文献   

1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3.
死而后已的“已”例:这部拍得非常朴实的电视剧,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流传得开的插曲,但这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矣”的好人燕居谦,实在感人至深。死而后已:指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有一段对白也许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明?”孔子说:“师,有点过头;商,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问:“是否师强一些?”孔子答道:“过和不及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颇可玩味的细节,即子贡为什么不问“是否商强些呢?”我想是因为商“不及”的缘故;可见子贡在追问之前,脑子里已经先存“过”胜“不及”的意念。之后,史籍上还有诸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谚语的记载。这似乎都在证实:过头总比不足为好。这种心理意识和思维方式自古而然,真是我们的一份遗产。  相似文献   

16.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诗经》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9例,《曾子》有10例,它们发挥了孔子“诗教”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为文章的“诗文并茂”做出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7.
“扪心自问”意思是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扪:按,摸),表示自我反省.语见宋·宋祁《学合昼上》诗:“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例如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此则请公等扪心自问,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巴金《随想录》八十四:“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二章:“难道是我的责任?于而龙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8.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9.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三礼》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6例,涉及礼制的“泛论”和礼仪的“具论”;《曾子》有10例,体现了文篇与书本的密切关系,它们发挥了孔子的“礼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