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适合在气候潮湿雨水丰富的地区搭建。本文从《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3—2020)》出发,针对侗族村寨中因无序建设导致村落整体风貌散失的问题,提出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引入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达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设计上的创新,如:外观、内部、结构、设施、防火与节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侗族村落空间,是侗家人在大地上创造的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侗家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对于美的感受与表达。侗族村落空间,其存在的物理形式,是由侗族文化和艺术精神决定的。侗族村落空间的构筑遵循三个原则,即聚族而居、依山傍水、凭资源立寨。侗族村落空间艺术,体现出三个重要的关学特征,即中心性、和谐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侗族村落布局经由"确立神圣中心"、"界定居住边界"、"明确布局层次"的过程,体现了由小到大、由内往外的变化次序。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侗族历史悠久,它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使用乐器的民族。本文以广西三江侗寨为个例研究,以侗族芦笙作为研究对象,从乐器的分类、演奏形式两方面来进行音乐解析,并对覃国伟先生所改良的芦笙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改良芦笙的艺术值效。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明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村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存,随着传统村落保护的兴起,村落文化景观近年来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众多的侗族传统村落,但目前对于这些村落的保护重物质而轻文化,逐渐走入误区。文章以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主题进行研究,以程阳八寨为例,对其村落文化景观构成的要素、关系、特征及演变进行分析,并从文化景观的视角提出保护策略,为其他侗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通道县皇都侗寨为例,采用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特征及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重组可分为功能、形态、结构三个维度;(2)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景观基因重组差异化明显,其中吊脚楼、侗族大歌、侗锦的空间重组最为明显,分别表现为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结构艺术化、空间形态创意化;(3)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重组机制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企业、村民、游客是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四大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7.
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研究对象,从行动者网络视角探讨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破碎化、民俗文化景观破碎化、外围景观破碎化与整体景观破碎化等。(2)在传统村落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行动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基于皇都侗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景观变化的阶段数据将其景观破碎化过程划分为初步破碎化、加速破碎化与整体破碎化三个阶段。(3)政府、资本与村民是皇都侗族文化村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要素,其景观破碎化表现在:一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话语权减弱、作为关键行动者发挥核心力量的后劲不足,导致行动者网络中后期出现较大异议;二是资本抢占主导权后逐利本质彰显,与其他行动者出现利益分歧;三是村民与旅游资本等行动者在旅游发展中后期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县高友侗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的侗族百家宴、侗族大歌表演等原生态文化已成为三江县高友侗寨最宝贵、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高友侗寨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冲击。有关部门及高友侗寨应采取措施保护独特的旅游资源,依托原生态侗族文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走一条原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9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总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注重传统村落对贵州省民族风情旅游效应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伊始,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雾霾天气,PM直逼最大值;西北地区沙尘暴和极端气候持续不断;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又出现严重的干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天空湛蓝、绿树成荫、稻米飘香、泉水叮咚,这就是生态绿色家园——哈尼村落。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为拮据,揭开哈尼族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的神奇面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地区的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呈现,社会成员在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之时,也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后,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业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教育日益式微,其传统教育方式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之也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12.
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人口、生计角度对鄂西南三个侗族自然村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鄂西南侗族社会是200多年来不断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结果,当前鄂西南侗族社会族际和社会关系和谐,其传统正急剧变迁。  相似文献   

14.
15.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者开展研究的一件“利器”,也是获取民族志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针对不同对象范畴和文化情境作出的适应性策略,因此它对后来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以一项针对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经历为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调查的准备、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作者对本次调查的深刻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侗族文化景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马安侗寨为例,发现侗族文化景观主要由聚落、森林和农田三部分组成,土地利用形式呈现出杉树林-茶树林-侗寨聚落-农田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其中聚落文化景观子系统是侗族文化景观系统的核心,对整个文化景观系统内的能量流动起协调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不断完善的产业政策,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环境明朗。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管理体制落后、缺乏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领导,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复合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基于此,未来三江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政府重点扶持,集聚发展、形成品牌,构建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三十年来古村落景观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景观保护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两种社会结构下"生存样态"的不同,应该成为文化景观保护的前提与基础.由于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的常数,因此,保护文化景观是要保护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保护这种社会结构的自洽性,而由被保护者参与保护行动,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是文化景观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其优势还没得到充分彰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波特“钻石模型”角度出发,指出其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挖掘其文化内涵价值,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改善三江地区经济状况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