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粮食储备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也是传统而古老的防备灾荒的对策.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粮食储备问题,经常谕劝地方官督民勤于农事,节约贮粮,以防备凶荒.比如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诏曰:“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必,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督抚等其选吏教民,用副朕意.”  相似文献   

2.
朱凤祥 《兰台世界》2012,(36):12-13
在传统医学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清代人们对疫病的发生、传播、流行及其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丰富了预防疫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宣传普及卫生常识,开办医学等,这些举措对疫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医学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清代人们对疫病的发生、传播、流行及其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丰富了预防疫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宣传普及卫生常识;通过开办医学,教育和推广医学知识;开展检疫与免疫工作等.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医学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清代人们对疫病的发生、传播、流行及其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丰富了预防疫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宣传普及卫生常识;通过开办医学,教育和推广医学知识;开展检疫与免疫工作等。  相似文献   

5.
川江独木舟     
舟船是水上交通的载体。四川河流纵横,舟船众多,历来水行便于陆行。相传,远古时代巴蜀人民就“刳木为舟”,继而“聚木为船”。据《蜀记》所称:夏禹治水,曾在蜀地梓潼尼陈山砍伐一棵直径一丈二尺的大梓树,造成一只宽大而轻巧的独木舟,辗转治水13年,终于治平洪水,消除了水患,这是川江上最早出现的独木舟。  相似文献   

6.
张志娟 《文化遗产》2013,(3):110-114
无论提及清代《山海经》学抑或古本《山海经图》,汪绂和他的《山海经存》都是绕不开的名字。其人学识宏富,解经不拘成说,常从文本细读出发,举重若轻地探讨大问题。他也曾引西学推证,并对神怪内容进行合理化解释,但态度上却不过分执著于求真究理,或者说,他所究之理非"神怪有无之理",而是"身心性命之理","神怪自不足惑"。此外汪绂工绘事,所作山海经图往往别出心裁,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7.
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京师户部、工部鼓铸制钱需铜主要由江苏、浙江等八省办解产自东洋的"洋铜"。雍正年间,"洋铜"减少,云南出产的滇铜产量则因政策调整特别是"东川归滇"而大幅增长,京师鼓铸用铜需求与云南地方政府为解决产量增长造成滇铜壅积的需要相契合,滇铜发展迎来契机。京师鼓铸使用滇铜数量不断扩大,从运赴汉口供办铜诸省采买,发展到"三省采买滇铜,五省采办洋铜",再到代京局"铸钱运京","铸钱运陕"。乾隆朝"洋铜"进一步减少,京局鼓铸用铜数量亦减,并由"滇洋各半"到全部使用滇铜,以及额外增加170.4万斤滇铜运京,每百斤加耗铜8斤,带余铜3斤,共计633.144万斤,确定为每年运京供铸定额,自乾隆五年(1740)始,持续百余年。此即所谓"滇铜京运",历经近10年不断调整和发展后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8.
《瓯北诗话》是清代重要的诗话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人的关注和研究,新世纪以来,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其批评方法和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川江是与两广、闽南齐名的中国三大荔枝产地之一,上至宜宾,下至万州,沿江均有分布。进入盛夏八月,丹荔飘香,川江沿岸荔枝熟了。  相似文献   

10.
马琦 《历史档案》2015,(2):87-95
放本收铜政策是清代滇铜研究中的热点,而学者往往忽视与这一政策关系密切的厂欠问题。因放本收铜政策中官收余铜定价过低,厂民入不敷出,所产余铜不足以抵补已领官本,导致厂欠问题产生。可以将厂欠视为厂民将部分亏损转嫁给官府的一种特殊方式。厂欠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官本及时回笼以及余铜收购,影响国家币材供给。虽然官府采取诸多措施,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为这是放本收铜政策本身的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1.
论述中国古代版刻的外在形式特征,字形是其中一项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要素,先师黄永年先生论版刻鉴别,首重字形差异,便是基于这一缘由.在以往的研究中,不管是从事雕版印刷技术史研究,还是做版刻鉴定,涉及字形辨析,重点都是在宋椠元刊,不大有人关注明代以后刊刻的书籍,尤其是对万历以后的刻本,通常不过是粗略划分为方体(或称匠体)与写刻两大类别而已.  相似文献   

12.
李章程 《兰台世界》2011,(10):53-54
清代的幕友与官僚、胥吏一起共同构成了清代地方政权中的三维关系。幕友的政治功能主要有救灾、水利、催赋、治安、司法几方面,在清代地方政权的维护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幕友与官僚、胥吏一起共同构成了清代地方政权中的三维关系.幕友的政治功能主要有救灾、水利、催赋、治安、司法几方面,在清代地方政权的维护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川江号子不会、也不应该发出呜咽之声。凡听到过川江号子的人都有感触,声声川江号子,从赤裸着身体、像虾一样弯着腰,背拉纤绳艰难前行的纤夫们口中冲出,那种高吭激越、撼山震水的旋律;那种撩人心尖、撼人心魄的力量,顿时便将眼前的山山水水一下子震荡得远了,徒留下那起起伏伏、颤颤悠悠的号声,久久地回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  相似文献   

15.
清代,铅关系着国家的币材供给与军器生产,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据有关研究,贵州的铅产量长期占全国的70%以上甚至超过80%,可满足北京户、工二部以及全国许多省份的铸钱之需。然而由于相关史料缺乏,学界对清代贵州铅矿业生产相关政策的探讨较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云贵总督明山、护理贵州巡抚吴荣光于道光四年(1824年)所上的奏折,揭示了清代贵州铅矿业中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措施——放本收铅。本文即从解读这件奏折入手,结合其它档案、方志、文集等资料,对这一措施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川江号子不会、也不应该发出呜咽之声。凡听到过川江号子的人都有感触,声声川江号子,从赤裸着身体、像虾一样弯着腰,背拉纤绳艰难前行的纤夫们口中冲出,那种高吭激越、撼山震水的旋律;那种撩人心尖、撼人心魄的力量,顿时便将眼前的山山水水一下予震荡得远了,徒留下那起起伏伏、颤颤悠悠的号声,久久地回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然而,1924年6月19日下午,在四川省万县城对岸的陈家坝,人们确确实实听到了呜咽的川江号子!事情的起因是由一艘英商太占洋行的“万流”号轮缓缓驶来,最后停泊在陈家坝码头后引发的。“万流”号轮到达这里时,只见沿江已…  相似文献   

17.
三峡筑大坝,高峡出平湖。川江将变成坦途,溯江航行的船只不用再绞滩(拉纤)了。“哟———嗬……哟———嗬———嗬……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绞滩工人重负在身喊出的号子如今再也听不见了。然而,这曾经在长江三峡中回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绝唱,却永远也无法在人们心中磨灭。川江航道上的艺术之花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自古以来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航道异常艰险。在葛洲坝水电站建坝之前,仅重庆至宜昌之间660公里航道上就有险滩311处,像青滩、泄滩、崆岭滩等有名的“鬼门关”就有3…  相似文献   

18.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玉牒     
正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文献形成年代: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1921年文献数量:2600余册文献保存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20.
清代地契     
《云南档案》2014,(1):15-15
<正>此件为曾泽生1952年向人民政府所捐旧宅系列地契中最早的一份,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十八日所立。契文中曰云南永北镇标右营镇游府李,今将原买省城住宅一所共计瓦房二十四间,望落东门,出卖与元江营赵老爷名下为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